• 75阅读
  • 0回复

加强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03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强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
丁俊发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把平抑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商品流通处于抑制通货膨胀的第一线,必须切实抓好。
  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归纳为“流通决定论”、“流通调节论”与“流通一体论”
这里讲的流通,不是仅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而是作为商流(商品价值的流通)、物流(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信息流(商品经济行为的流通)、资金流(商品货币形态的流通)的总和来研究的。
所谓“流通决定论”,有两层含义:第一,从流通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动态总体来讲,生产与消费决定着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与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流通。同样,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没有流通。但一个绝对真理是:没有流通,生产与消费都无法实现,因此,流通同样制约着生产与消费,同样决定着生产,并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二,把流通放到国民经济总体中来讲,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社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首先在流通领域表现出来。现在市场可以配置资源,市场可以引导生产、引导消费都形成了共识,而市场是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流通领域,产品结构、供求关系都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来。按需生产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在这一意义上说,流通决定着生产。
所谓“流通调节论”,有六层含义:第一,总量平衡的调节。市场上物价的涨落,通货膨胀或市场萎缩,往往反映国民经济中宏观总量不平衡。因此可以通过采取增加或压缩生产,增加或控制进出口,提高或降低物价,增加或抛售国家储备等措施来加以调节。第二,产业结构调节。流通作为一个晴雨表,它不停地反映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物流不畅反映的是交通运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市场上原材料紧缺反映的是原材料工业应该加强。流通好像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断地循环,不停地运作,随时调节着“机体”内部各器官的协调平衡,调整着社会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流动资金的调节。“对商品流通来说,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马恩全集》第24卷,第459页)。投入流通货币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入流通的商品能否全部实现。流通资金运转的好坏是社会总资金循环和周转好坏的一个必要条件。以1993年为例,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超过1.3万亿人民币,全社会物资销售总额超过1.7万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超过1957亿美元,这样庞大的资金如果在流通过程中不畅,全社会的资金循环是很困难的。目前我国出现的资金相互拖欠的不正常局面,就发生在流通过程中。第四,社会稳定的调节。社会稳定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稳定市场、稳定物价,持续的高通货膨胀会使人们丧失对改革与发展的信心,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而要稳定市场、稳定物价,必须通过流通的宏观调节来实现。第五,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调节。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降低流通费用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降低工农业成本、降低销售价格的重要途径。第六,市场总体发展的调节。商品市场是市场总体中的基础市场,商品市场的发展,要求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协同发展,而要素市场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
所谓“流通一体论”是指流通是一个整体。贸易的国际化把全球变成一个经济共同体。流通的社会化、现代化,把全国经济融为一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流通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现象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而流通的社会化、现代化势在必行。因此,国家要对流通产业进行总体规划,来一场流通体制革命,否则,流通肯定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
  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非常必要。国家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重要商品的实物调控,市场调控,政策调控,设施调控,企业调控
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从一些发达国家来看,宏观调控始终伴随着市场经济存在着,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与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都要发挥作用,缺一不可。国家、市场、企业各自在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把这三者关系处理好了,流通就可以实现良性循环。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国家的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国民经济包括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是强有力的。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更为重要。1993年上半年,我国钢材等生产资料失控,1993年下半年,粮、棉农副产品失控,教训很深刻。那么,应当如何对重要商品实行宏观调控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物调控。(1)搞好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这是保持市场稳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1994年物价上涨过猛的主要原因在于农副产品供应偏紧,钢材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供大于求。所以,总量平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2)建立重要商品的储备体系。储备可分为战略(备战、备荒)储备与市场调节储备。与此相适应要建立国家战略储备基金与国家市场调节基金。市场调节储备的功能在于市场疲软,价格下跌时收购,在市场偏紧、价格上扬时抛售,以此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商品储备要有国家储备与地方储备。生活资料一般要建立二级储备。储备的数量是总量平衡的一部分,所以,其数量大小,要由总量平衡来决定,它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3)保留必要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与国家订货指标。为了保证重点工程、重点生产、重点科研需要,必须有一部分产品直接由国家控制分配到需要的部门,就是在供不应求时,也能确保需要。(4)控制进出口。任何一个国家都把进出口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供大于求时,可以增加出口,供不应求时可以增加进口。但一个国家的进口与出口要大致平衡,为了控制进出口,要通过关税来加以调节。
第二,市场调控。市场是流通的主要载体,它不仅是卖买双方的交易场所,也是各种交易关系、交易手段、交易方式的总和。通过市场的等价交换,产品才能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市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形成商品流通的两个基本要素,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商品流通的状况,市场上供求与价格的变动,引导着商品运动的方向、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现在有一种论点,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就可以无条件地放开物价、放开市场,这是一种误解,是19世纪30年代西方新古典学派的观点。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严重的危机,敲响了这种理论的丧钟,代之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国家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对经济实行干预,就是后来的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特别是货币主义都不否认政府干预这一只看得见的手,差别只在于干预的程度不同而已。要实现市场调控,有两件事必须做,一是控制全国性中心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以此来引导生产与消费,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全国性中心市场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加以总体规划,由国家与企业共同来投资建设,形成一个以全国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地区性批发市场为骨干,遍及城乡的集贸市场与发达的经营网点为基础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商品市场体系。二是要加强价格监控,对国家定价产品不准擅自涨价或变相涨价;对监审商品的价格,报价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制度办法,进行申报或备案,执行规定的差价率、限价和定期审价;对放开的商品价格,企业要本着“政府放权,企业管严”的精神,合理定价。
第三,政策调控。(1)根据国民经济的总体情况,调整或改变原有的重要商品购销体制,以此来调控流通。比如1994年进行的成品油、粮食、化肥、棉花购销体制改革就属于这一类。(2)建立市场风险基金。如进口商品价格高于国内价时,用风险基金把价格压下来。为了鼓励某种产品的增产而满足市场需要时,对某些产品收购时给予必要的价格补偿。这种风险基金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现在就要着手进行,逐步增加。国家已批准建立的粮食与副食品风险基金一定要管好、用好。(3)通过产业政策与税收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同时也调整了产品结构,调整了市场的商品结构,减少不必要的产品积压,也就调控了流通秩序与流通结构。(4)制订流通与市场法规,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予以修订。如商品交易法、反垄断法、反暴利法等。
第四,设施调控。流通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和港口、管道运输、机场、仓储等等。我国要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轨,加快流通设施的现代化建设,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是举足轻重的一环。
第五,企业调控。企业,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是流通的主角。没有企业参与就像运动场上没有运动员一样。商流与物流的水平,市场运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水平。中国的企业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企业上下功夫,企业的状况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状况,决定中国市场经济的成败。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这就必然会提高市场主角的素质,包括人员素质、管理素质与装备素质,也就必然加剧竞争的力度,使商品流通更有深度与广度,更有活力。
这里有一个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关系问题,还有一个生产、流通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关系问题。这是国家必须加以调控的。国有流通企业要加快自身的改制、改组与改道,壮大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这样才能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