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9阅读
  • 0回复

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论“第四条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2
第1版(要闻)
专栏:

  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论“第四条方针”
本报评论员
未来15年,我们面临着完成“九五”计划和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任,如何走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这段路程?全面分析我国各方面的情况表明,最突出的问题和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顺当,能按时完成我们预定的各项指标,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就有了坚实基础。如果农业基础遭到削弱,或者哪怕稍有停滞,宏伟目标的实现就必然受影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对此,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还要统一认识。
今后15年乃至若干年,什么问题最大?还是那句老话,吃饭问题最大。我国现在已经有12亿人口,到2000年,每年大约要增加1400万人。按目前的生活标准计算,到本世纪末,每年至少需要粮食4900亿至5000亿公斤。也就是说,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350亿到450亿公斤,平均每年要增加70—90亿公斤粮食。如果农业不加强,粮食生产不能按时达到既定的指标,势必要影响人民生活的稳定,因而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是个具有特殊国情的世界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首先解决好了,才有可能谈得上其他各项事业。
吃饭问题不光重要,还是一个难点。我国粮食总产,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到1984年,6年时间由3000亿公斤跃到了4000亿公斤台阶;1985年到1990年,6年时间又从4000亿公斤跃到4500亿公斤台阶,而1990年以来,已连续几年基本上一直在4500亿公斤这个台阶上徘徊。这说明了粮食增产的难度和生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如果我们不齐心协力突破这一徘徊,就很难保证不拖住“九五”计划和实现远景目标的后腿。这里说的仅仅是粮食。还有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所必须的棉花、油料等各类大宗农产品以及肉、蛋、奶、果、菜等众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副食品,这些无一不是实现宏伟目标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哪一方面出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大局。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建议》提出,到2000年要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实现这一目标,最艰巨的任务还是在广大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始终重视加强农业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我们所设计的蓝图才有可能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化为壮丽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的结果;是农业这个基础支撑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业。有些同志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以为离开农业经济也能照常快速发展。不说这是糊涂,也起码是认识的肤浅。试想想,如果没有先走一步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没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这一物质基础保证,没有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没有一个繁荣的农村经济以及所提供的广阔市场,今天这样一个大好局面能够出现吗?能否正确处理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永远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明,经济发达首先要农业发达,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只有农业和农村伴随着城市和工业现代化的脚步同时前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都是农业发达国家。今后,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深刻认识这一点,并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是否能始终保持住农业的基础地位,将是决定我们的现代化事业是否不走弯路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的同志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更由于我们一些同志认识上的偏差,致使农业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遭到了削弱。中央有关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有一些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所谓的“口号农业”、“口头农业”在有的地方存在着。几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已经有所扭转,但未能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薄弱,投入欠帐太多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农业滞后明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又一次面临新的严峻形势。耕地和人口矛盾正愈来愈突出。农业生产条件上,大量水库年久失修,灌溉设施老化,抗灾能力脆弱,很多地方还基本上靠天吃饭。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稳,手段落后。农用工业规模偏小,技术改造落后。农业生产资料价高质低,供应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一度停滞不前。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更需要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更需要慎重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建议》提出了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方针,经验告诉我们,实施这一方针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这里关键在于全党和全国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要自觉按照五中全会的《建议》精神去做。如果全国上下认识一致,在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安排项目以至实际工作中,真正把农业放在首位;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农业,各行各业都为农业做贡献,那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及实现《建议》提出的其他各项目标就不难,就能够像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功一样,取得新的成功。反之,如果我们不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和认识问题的重要性,像曾经一度出现过的那样,在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忽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或者把农业放在一边,不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下功夫,那么,既定的各项指标就有可能落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面对的现实。
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我们,我国农业存在着巨大潜力,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前景十分广阔,完全能够养活我们自己。而且不仅能够养活,还能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改革开放已经激活了农村经济,农村处处充满着活力和生机。一个更加灿烂的前景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