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五个一工程”建设五年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2
第1版(要闻)
专栏:

  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
——“五个一工程”建设五年回顾
本报记者李战吉
1991年,中央宣传部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构想——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而今,这一“工程”已经是5年“施工”、4度选评了。5年来,“五个一工程”在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精神产品生产的管理工程。借用管理物质生产的“工程”范畴,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一种可以操作的方式管理、组织精神产品生产,落实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党领导文化、文艺工作的一系列原则、政策,团结、稳定、鼓劲,出人才、出精品,让时代精神主旋律占领社会主义文化主阵地。因此,中宣部提出了在尊重精神生产规律、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力争每年度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片)、一篇或几篇有创见有说服力的文章。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5年来,“五个一工程”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1991至1992工作年度,属于探索起步的阶段,主要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摸索一种领导精神产品生产的操作方法。在丁关根同志主持下,“五个一工程”从1993至1994工作年度走上深入发展的阶段,强调了这一“工程”是“精品工程”、“龙头工程”,突出了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的导向作用,开展了入选电影、电视剧(片)、戏剧的展映、展播、展演活动,加大了评论、宣传力度。1995工作年度,“工程”实施进入走向成熟的阶段,提出了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繁荣影视、儿童文艺、长篇小说的指示为重点,把繁荣文艺“三大件”和“五个一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培养跨世纪人才,覆盖整个精神产品生产的“系统工程”。
以“工程”的形式抓精神产品生产的方案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各地党委领导的支持,得到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欢迎和响应。正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同志所说,“五个一工程”把软任务变为硬指标,精神产品生产有了“抓手”和“载体”;“工程”的实施,成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好形式,成了衡量一个地区精神产品生产水平的量化标准。
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它的精神产品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各级党委更加重视这一工作。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把“工程”列入党委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委领导同志亲自主持的“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参与“工程”的实施工作。黄菊、谢非、赵志浩、王茂林、胡富国等领导同志不但主持制定规划,还亲自参加论证选题、推选作者、审视(读)作品等工作。1994选评年度,除了30个省、区、市之外,又有广电部、铁道部、公安部、武警总部政治部、全国总工会等15家单位参评,因而壮大了“五个一工程”的队伍,扩展了“工程”实施的覆盖面。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央党校出手不凡,第一次参评,便荣获了“组织工作奖”。
很多文化、文艺工作者认为,以“工程”形式推动精神产品生产,是时代的要求,是文化、文艺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身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生产出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文艺产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越来越多的文化、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一代,积极参与“五个一工程”,努力创作精品、力作。4届选评中,推荐和入选作品的数量逐年增多,质量逐年提高。
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在4个选评年度中,参加“五个一工程”工作的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1991年4200余人,1992年1万余人,1993年1.5万余人,1994年2万余人;各单位申报作品,1991年256种,1992年284种,1993年312种,1994年426种。在质量方面,仅以文艺作品为例,继1993年获得社会广泛好评的电视剧《一个医生的故事》、《大进攻序曲》、《大潮汐》等入选之后,1994年,又有社会反响强烈的电影《弹道无痕》,电视剧《三国演义》、《沟里人》、《雪震》等入选。同时,1994年度,还入选了一部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实现了4届评选中零的突破;入选了12部少儿类作品,比1993年度增加了6个百分点。
“五个一工程”正在成为精神产品生产的“精品工程”。各省、区、市“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组织创作者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验生活,对产品初稿精心组织专家、学者相互讨论、相互切磋,提出修改意见,精益求精,因此保证了入选作品不但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具有强烈的思想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湖南省委宣传部1993年度组织作者和编者用数月时间,走了11个省,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写出了反映中国农村变革的全景式报告文学《中国农村大写意》。1994年度,为了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档次,他们又组织有关各方,广泛征求省内外专家的意见,先后召开了11次专题会议。作者、编辑对全书进行了数十处大的修订加工、数百处大大小小的修改校勘。尔后出版的《中国农村大写意》(修订本)优化了结构,锤炼了主题,终于登上了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名录。很多入选优秀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山西省1993年度入选的电视剧《一个医生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4次,收到数百封人民来信,还有人要求重播。吉林省委宣传部已连续4届获“组织工作奖”。他们组织创作的现代评剧《三醉酒》,精磨4年,磨成精品,获1994年度作品奖。至今,这出戏已演出248场,观众近20万人次,票房收入达50万元,做到了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五个一工程”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工程”由宣传部门牵头,协调广电、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合力“施工”,很多地方还成立了省、地、县三级实施“工程”的组织机构,形成了社会性的精神产品生产的运行网络。各地各部门强化了立项、保障、质量、评审、激励5个方面的“工程”组织机制,文化艺术生产走上滚动式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不少省、市加大了精神产品生产的资金投入,建立了扶植精神产品生产的专项基金。如山东省自1994年起,设立“全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拨款500万元,由宣传部统一掌握,用于“五个一工程”;济南、青岛等11个地、市,也设立了“五个一工程、精品工程基金”。近年来,省、市宣传部门组织投资数百万以至上千万元,生产一部电影、一部电视连续剧已非凤毛麟角。
“五个一工程”实施中的“精品意识”转化为对精神产品生产的有力的导向作用,各种由政府或专家、群众组织、参与的评奖奖项朝这一“龙头工程”的方向凝聚。这些评奖中的获奖作品与“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的同名率逐年提高,即反映出了“工程”的导向作用已在不断增强。
各地各部门注重通过“五个一工程”推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产品生产。上海市委宣传部以“五个五”来确保“五个一”。他们在广泛动员、广泛组织、广泛评选的基础上,每项选中5个作品作为基础,以增加“五个一”的入选系数。吉林省委宣传部用“五个一”带动“多个一”,在“多个一”中形成“五个一”,既保证了“五个一”的质量,又使得“五个一”的精神扩展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广阔领域。各地的这些“多中选优、优中选精”的做法,使“五个一工程”与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产生着越来越大的“龙头效应”,促使精神产品生产获得繁荣发展。辽宁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兴奋地说,从“五个一工程”中尝到了甜头。他们通过“抓精品,带一般;抓工程,带全面”,使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上了新台阶。如“一本书”带动了一批书,近年来,全省有15种图书获得“中国图书奖”;“一部电视剧”引出了一个电视剧(片)创作、生产的“渤海潮工程”;“一台戏”带出了1995年新创编的75台较好的戏剧,在今年9月举办的全国杂技大赛中,辽宁夺得了14个金奖中的3个。从而实现了高扬主旋律,带动多样化。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消费的主导力量。正像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样,这一“工程”开展5年,选评4届,最大的成效是:找到了一种好形式,用“工程”加强党对精神产品生产的领导,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一套好机制,形成合力推动精神产品生产,把“两手都要硬”的任务落到实处;建立了一支好队伍,以知名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为骨干,团结起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推出了一批好作品,为广大读者、观众提供了思想健康、艺术精湛的精神“食粮”;出现了一个好局面,全社会关心精神产品生产,组织者、创作者精心生产精神产品,文化、艺术不断走向繁荣。
明年是“五个一工程”评比的第5个年头。任务更加艰巨,但翟泰丰同志信心十足地说,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宣传文化工作的方针原则,认真贯彻江总书记关于建设精神文明、繁荣文艺创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宏扬主旋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就一定会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不断引向深入,团结更多的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投身“工程”,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精品、力作,使“五个一工程”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龙头工程”的巨大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