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希尼——诺贝尔文学奖新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2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希尼——
诺贝尔文学奖新主
李文政
在文学领域里,经过30多个寒暑的耕耘,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终于如愿以偿,胜利地攀登上世界文学的一个高峰,获得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爱尔兰文学史上第4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3位前辈是叶芝、萧伯纳和贝克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希尼作品的评价是:充满抒情美与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到了升华。
希尼现年56岁,出生在北爱尔兰伦敦德里郡一个名叫默斯鲍恩的小农场,现居住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他是家庭中的长子,共有7个弟妹,父母是天主教教徒。他从小就受到天主教精神和生活方式的熏陶,在北爱尔兰激烈的天主教和新教教派的矛盾冲突中长大成人。儿童时代的乡土生活成为希尼早期创作的源泉:采浆果、打奶酪、苫房子、收麦子……
希尼先在北爱尔兰的圣哥伦布学院学习,后入首府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读文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后返回女王大学教授诗歌。60年代,希尼在诗坛崭露头角。1966年,第一本诗集《博物学家之死》的出版,使27岁的希尼开始引起文学界的瞩目。在北爱尔兰教派冲突激烈化以后,希尼等一代爱尔兰诗人感受到了社会震荡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社会性的感染力量”,诗人的良知要求他们“必须做出回答”。继第一本诗集后,希尼又接连出版了《冬天正在过去》、《通向黑暗的房门》和《田野》等诗集和两本散文集。希尼双脚是站在爱尔兰的立场之上的。当英国的企鹅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英语诗歌编年史收录他的作品时,他警告编者:他的诗没有为英国女王举起酒杯。他还写道:“尽管英语是我的语言,但我根本不具有英国人的偏见和观念……我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从1984年起,希尼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1989年后,又受聘为牛津大学教授。在这两所世界著名学府,他教授的都是诗歌。希尼把精力转向培养年轻诗人,而对那些年高德劭的批评家们不屑一顾。在听到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喜讯后,希尼朗诵了下面的诗行:河床已干涸/落叶遮其半/欲听河流声/请到高树间。
下面译介一首广为人知的希尼诗作,人们也许可以从中领略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一些风采:
    我的赫利孔山
孩提时代,他们无法让我离开井边,
辘轳、井绳和水桶,
我喜欢那黑暗中的一掷和那被囚禁的蓝天,
那水草、苔藓和蘑菇散发的味儿多新鲜。
在红砖铺就的院子里,井上的木板已经朽烂,
在长长井绳的末端,
水桶砰然落井,响声真欢,
可井儿太深,难以把自己的容颜照见。
在干涸的石砌水道上,有浅井一眼,
把手伸进软软的淤泥,
打捞起乱草一团,
井底显现出一张洁白的笑脸。
有的水井可听见自己的回音,如同乐曲清声;
有的水井令人可怖,
蕨类和狐掌花把它纠缠,
一只水老鼠在我的倒影上横蹿!
请吧,把手伸进淤泥,打捞起腐败的茎叶,
凝睇清水一泓,且把成人的谦恭放在一边,
那就是那喀索斯美少年。
漫写新诗看自己,
要在黑暗里把自己看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