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情深意长催人泪下——评广播剧《孔繁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2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评

  情深意长催人泪下
——评广播剧《孔繁森》
洛克
在电视、报刊普及发达的今天,广播剧则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种对话加音效的表现手法似乎已失去了它的吸引力。
而就在这个时候,由山东文艺台编导的十集广播连续剧《孔繁森》,国庆节期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以新的手法,生动、感人的情节展示在人们面前。
关于孔繁森的事迹,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已了解了很多很多,他的事迹已经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被充分地展示过,也感动过许许多多的人,而如何用相对来说已经被人们冷落的广播剧的手法来再现孔繁森则是一个难题。
历来反映英雄、榜样式人物题材的作品容易落入使人物神化的窠臼,从而远离生活,成为一种说教,不仅易失去其艺术感染力,也降低其教育意义。因此,这部广播剧的编剧赵苳玲在塑造孔繁森这个人物时,首先把孔繁森当作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从这个人的普普通通的事上入手,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孔繁森的人性的善良上,而很少着意去刻画他高大的形象。全剧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大实话,用这些普通、实实在在的言语刻画他的性格,表现出孔繁森把整个生命都融进了那辽阔的青藏高原上。
因此,该剧情节十分感人,催人泪下,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它通过母子之情、夫妻之情和父女之情的衬托表现孔繁森对阿里之情,对西藏民众之情。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过春节时,孔繁森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拨通了给家人的电话,当他在电话里听到母亲的声音,哽咽地刚喊了声“娘”时,电话突然断了,后来再也没有拨通。而此时,远处是喧闹的鞭炮声、歌声和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伴随的还有孔繁森疲惫而孤独的脚步声,当他的眼前一片欢声笑语时,他的内心却是言说不尽的孤独。欢笑与孤独,这种强烈的反差,剧中都是通过动作描述在动与静的结合中让人去体味这一切。
该剧的另一个精彩的方面是手法及音效上的运用。它以孔繁森的女儿的旁白来连接整个剧情。在女儿玲玲的眼里,他是一个不合格的爸爸,她不理解那个被千百万人传诵的人。从玲玲的角度,可看到孔繁森的另一面,而恰恰是这一角度,加重了孔繁森人物形象的分量。
广播剧最基本的模式是对白加音效,而这部广播剧却采用了很多非广播剧手法,甚至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在场面表现上十分宏大,运用群众演员之多在以往的广播剧中是少见的。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广播剧中所采用的音效大都是从西藏实地采录回来的,比如西藏音乐,转经声等等,在一个情节中,为表现青藏高原的恶劣天气,剧中运用了实地录下的暴风雪声,真实的风声是那么地可怕,那么地让人不寒而栗。大量真实音效的运用,使听众在听这部广播剧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烘托剧情的效果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该剧的成功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