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井冈之路无尽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1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闻随笔

  井冈之路无尽头
本报记者卢小飞
山道弯弯。驶过一个山坳,司机小邹提醒:已经进入井冈山了。很快,周围便是毛竹簇拥的清凉界,赣北的热风远远地甩在后边。
进山掘宝不是件易事
正值暑期,进山的车辆源源不断,学生尤多。
这是第三次上井冈。第一次是1966年“串联”,从长沙徒步去的;第二次是1978年“蜜月旅行”,从西藏颠簸去的。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而这一次,从观光客身上,你可以发现井冈的另一种号召力。人们的向往中既包涵某些价值观的回归,又有一份属于美好的大自然。
茨坪的田园诗画已被喧闹的井冈山市取代。建于山间盆地上的这座袖珍小城,具有都市所应有的各种功能。由于它的年轻(1984年县改市),外来人很容易触摸到它的历史。大小五井,方圆百里,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遗迹无数,其中国家级保护文物就有10处。这些古朴房舍所涵盖的巨大精神财富,是任何微缩景观也无法复制的。
井冈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念过几天书的人都知道;但井冈景色佳天下,却还不大为世人所闻。展开口袋里那张100元的人民币,票面上的图画竟是井冈山主峰五指峰。碧绿山中,潺潺流水终日不断,珍稀动植物成百上千,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它逐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井冈已经前后接待了国内外游客1000万人次。
于是,人们开始在轻松愉快的游山玩水中研习历史。自然,随着社会的进程,人们在透视历史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新的眼光。在那些历尽沧桑的实物面前,那些老生常谈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诸如前辈创建根据地时的勇于开拓和艰苦奋斗及献身精神、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坚韧不拔的毅力、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条最根本的经验。这些不都是我们今天特别需要的么?
由此,井冈才是中国的井冈,它所蕴藏的富矿足够后人受用。如果不是再上井冈,我会以为那是空谈。
方寸之地汇聚天下方言
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岭,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五大哨口,扼守着上山的各路要冲。1928年8月的黄洋界保卫战,红军只用了两个连的兵力,就打退了敌人4个团的进攻,除了红军英勇善战以外,也凭借了它的地利。
今日之井冈已是山门洞开,五大哨口环围的井、坪腹地既是游览胜地,也在发挥着它的教育功能。清晨的蒙蒙雾霭之中,人们成群结队地攀上黄洋界山头,先在朱德挑粮常常歇脚的大槲树下驻足瞻仰,而后又在整修过的工事里品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受。方寸之地,一时此起彼伏着天南海北的乡音。这使人想起,井冈山根据地的开拓者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一个男孩骑在年轻爸爸的肩膀上,用他的湖北口音好奇地问东问西,顺着指点,他终于盯住了墙上的烈士遗像,又大声念出烈士的名字。或许,这个烈士从此便对孩子产生一种英雄主义的象征意义。的确,历史遗迹对不同人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摇篮”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同行的女儿可以背诵袁鹰写的《井冈翠竹》,也爱听我唱“大小五井鲜花开,朱毛会师在井冈”之类的江西民歌,但当你陈述某些革命道理且这道理稍嫌空洞时,你马上能从其眼睛里看到,她的思想已经飞了。我说,我们试着从前辈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去感悟真理,琢磨1927年的井冈,何以能汇聚天下英才。女儿颇有些疑惑。突然想起,1966年我们在茨坪毛主席旧居,边参观边吃锅巴,引起几个“红卫兵”的不满,并酿成一场风波。女儿觉得不可思议。
锅巴的风波不会再有了,倒是风波中人对新一代面对历史的那种漫不经心有深深的忧虑。
罗浮,井冈山垦殖场所在,大学时的同学张涵在这里当党委副书记。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这里当过农工、小学教师,以后随丈夫在福建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重返了井冈山。她曾在一座老宅的墙上,发现了父亲张际春当年写的大字标语,也曾实地考察过先辈的足迹,由此对井冈山精神有一层更深的认识。她试图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老红军的后代不是来镀金的。
北山的烈士陵园,每天都有少先队队旗飘扬而过。关于“革命摇篮”的故事,人们并不陌生,但今天听起来却依然新鲜。在操心女儿能否珍惜这份精神遗产的时候,反观自己,不由惭愧。你是否也慢待过历史?
井冈的路,历来就不好走。井冈山人在寻找致富路的时候,也在探索,如何将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这其实是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的课题,它所延伸的路没有尽头。(附图片)
压题照片:井冈山魂。李德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