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保险也须未雨绸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1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保险也须未雨绸缪
本报记者范伟国
8月24日晚,第7号强热带风暴在宁波南侧登陆后,肆虐了宁波各县、市。然而,宁波市保险公司却没有接到几个索赔的报告和电话。防患于未然的保险新思路在这中间起了重要作用。
走出怪圈
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是台风洪灾的多发地区。“人保”恢复业务的头几年,虽然保费收入也不少,但1988年的“7·30”洪灾和7号台风,使参加保险的2789家企业和25127户家庭受灾,“人保”一下子就赔了3800万元人民币。
1992年,宁波先后受16号和17号台风袭击,奉化大桥镇、鄞县鄞江镇平均进水在2.5米以上。全市有2663家保险企业和6004户保险家庭受灾,“人保”赔款9631万元。
在连续几年的巨额赔偿中,全市有好几家保险支公司出现了大幅度亏损,有家支公司12年中保费收入1个亿,赔款1.2个亿,形成“越保越赔”的怪圈。
痛定思痛,现状迫使“人保”思考出路何在。他们从“保”还是“不保”的非黑即白的两极思维中跳了出来,下到重灾区、多灾区调查。
未雨绸缪
很多复杂的事情,往往一到现场就变得简单了。
在奉化溪口的武岭罐头厂,他们看到,厂房就造在剡溪旁,厂区沿溪长达260米,下游出路狭窄,上方有较大雨量,厂房必定进水。这样的情况不改变,不是越保越赔吗?
在鄞县鄞江镇的新蕾集团所在地,他们看到了类似的情况。一条溪流就在眼前泛着温驯的波浪,可一到暴雨来临就会咆哮起来。第一次厂房冲垮,赔了几十万;第二次赔了200多万元;还可能有第三、第四次……
经营保险,就是经营风险。他们明白只有研究风险,及早曲突徙薪,风险才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于是,一系列的措施出来了:
筹措资金,帮助企业垫高低位库房,加高易淹厂区的堤坝,几年来仅在奉化就筹资43.6万元,使40家企业解除了水灾的威胁。
根据镇海乡镇企业多,火灾易发的情况,一年就给区内各乡镇买了十余台消防龙,又用15万元给当地新添一辆解放牌高压消防车,大大提高了抵御火灾的能力。
釜底抽薪
防与避固然不错,但还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宁波“人保”公司就在“釜底抽薪”上做文章。
奉化的溪口地处山区边缘,有条茗山江一遇暴雨即泛滥成灾,江旁的几十家企业和上千户家庭几乎每年都受山洪之苦。了解到溪口镇政府正在筹资改造茗山江,宁波、奉化两级“人保”公司就帮助筹资45万元支持这一工程。现在,3.5公里长、16—20米宽、4米多深的河道已疏浚完工,去年台风三次过境,暴雨如注,企业均安然无恙。
为了科学地研究灾害事故发生的规律,今年宁波市“人保”公司的13个支公司建立了电脑理赔数据库,凡是5000元以上的各类赔案都填了表,尔后分门别类归纳,以寻找问题的症结,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记者看过一种机动车辆事故分析表,单是一起事故就有35个大项目177个小栏目要填,量化得很细。
市区居民老房的电气设备严重老化,漏雨后极易引发火灾。市“人保”公司就牵头出资,会同电业局、居委会等部门,给15400户木结构房屋的居民新铺电线11万多米,更换、移表9100多只。
宁波开发区热电厂锅炉,常因操作不当而影响安全生产。“人保”公司与厂方研究后,厂方决定采用微机自控,保险公司也出资6万元支持。采用新方法后,不但操作安全,单是节煤一年就省了12万元。
面临困惑
由于服务好,防灾的措施好,“要保险,找‘人保’”,在宁波的大多数企业成了共识。近年来,这家公司的保费收入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1994年公司业务总收入比上年增长了23%;今年上半年总收入达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了13%以上。
按说有这样的业绩,“人保”公司可以轻松了,但他们面临着新的困惑:防灾防损是社会性的工作,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仅靠“人保”公司一家来办,未免有捉襟见肘之感,“一伞难遮天下雨”。
对企业内部的防灾工程投资,“人保”有苦难言。虽然,你投放了不少资金,但受益企业并没有约束,很可能明天它就改去别家保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形成有机的统一?
困惑归困惑,“人保”宁波公司在部署下半年工作中仍强调,进一步强化防灾防损工作,要推广全员防灾责任制,切实做好防大灾的准备。有道是: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么!随着《保险法》的实施,“人保”的路将越走越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