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林则徐的两首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3
第12版(副刊)
专栏:

  林则徐的两首诗
朱靖宇
以禁烟和抗英而声誉卓著的林则徐,是杰出的民族英雄。他一心公忠为国,行谊感人至深。岁月迁递,轰轰烈烈的鸦片战争已过去了一百五十五年,香港回归祖国,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当此之际,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深怀对这位先贤发自心底的敬慕之情。
林则徐有一联诗句,吟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百余年来万口传诵。据说他在去世前几年,对此也常常吟诵不绝于口。诗如其人,这诗句正道出了他毕生笃行的信念,也是他高尚情操的深刻自我写照。但是,诗句成吟的背景和诗篇的全貌,仿佛知之者不多。笔者涉猎所及,不揣浅陋,做点陈述。
国耻话当年。由于皇帝和枢臣们的庸愚怯懦,那场壮烈的反侵略战争,却落了个丧权辱国赔款失地的结局,而且功罪颠倒,林则徐被革掉职务,以罪人身分遣戍远在西陲的伊犁。登程之际,林夫人远程送别,念及丈夫垂白远行,万里关河,死生未卜,不禁潸然泪下。林则徐胸怀坦荡,不以一己遭受不公正对待而介意,口占两首七律,与郑氏夫人作别。前述两句,正是第二首的颔联。两首诗写的是: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亦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通吟两诗,作者的公忠旷达,至为感人,尽管屈处逆境,素衷和信念也毫不摇动。两诗的尾联,都是特为安慰郑氏夫人而发,前诗征引的是“赵老送灯台,一去不复来”的俚谚;后诗援借的,则是苏东坡被逮赴台狱上路时笑慰爱妻的故事。由此可见这位忠荩为国的林文忠公旷达的生死观和浓厚的人情味。
在伊犁三年,林则徐被委派勘办屯垦,他不以个人得失介怀,忠于职责,功绩卓著,得赦回内地任职。在西疆时,不废吟哦,编成了《出戍诗》一卷,东返后,亲手将诗卷校订一过,就在去世前不久,诗卷交到了同宗弟弟林昌彝手中阅看。林昌彝也是位爱国诗人,住屋窗口斜对盘踞福州城内闽山的侵略军营地,愤恨之余,将住屋定名为谐音喻意的“射鹰楼”。林昌彝对林则徐的抗英壮举,极为敬佩,阅读过后,就将林则徐西行时口占的两首压卷之作,全诗录入了自己所著的《射鹰楼诗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