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中国农业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3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中国农业的希望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卢良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农业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经验,又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正在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由于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只能依靠科技进步,走加快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之路。
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进入80年代后,人类努力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道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持续农业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中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重新选择农业发展道路,全面、系统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能源和食物等重大问题,此后近10年时间,持续农业已受到世界各国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
各国不同的国情,对农业的发展有不同的要求,但共同点都是要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促使农业持续发展。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上,世界各国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在共同发表的“丹波宣言”中明确提出,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中国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是国情所决定
当代世界持续农业的兴起,为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和农业发展趋势,结合世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发展动态,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面临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多重压力,对此中国农业发展必须走控制人口、资源节约、生产集约经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这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实现粮食再增加1000亿斤(总产达5亿吨),再增加1000万担棉花、1000万吨肉类、1000万吨水产品的生产目标,满足全国人民小康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农业发展看,实现这些目标,任务相当艰巨,但如果认真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解决好,还是充满希望的。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目标:高产、优质、高效、低耗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和过程。它将随着科学技术和农村工业化过程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当代科学技术已全面进入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领域,渗透到农业这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中,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目标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有效技术精华,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那么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首先要在现代食物观念的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在持续性利用多种食物资源的基础上,继续调整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全面发展食物生产,推进多层次的食品加工,建立食物市场流通体制,严格控制食物环境的污染,引导人民食物消费,有计划地发展食物国际贸易,逐步建立起一个可靠的食物安全的预警系统,以保证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长高峰期的16亿人口的食物供应。
其次要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与吸收现代新科技相结合。以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互相补充为基础,建立起人—技—物相匹配,科技、推广、生产、消费环环扣紧的良性运行机制,把各种农业持续性要素系统地组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网络体系。
第三,目前仍要以技术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生产体系。综合开发与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相结合,平面开发与立体开发相结合,从而形成各种物质投入和土、水、光、气、热能资源的科学配置、高效利用的集约化生产系统,使种养加和农林牧副渔相结合,从而充分利用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实行资源全方位集约开发,达到投入少、产出多和持续增长的目的。
第四,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重要一环。农业生态系统,从植物群落、动物群落、陆生生物群落到水生生物群落,以至整个生态系统整体,都必须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催化中,走向综合化,从而协调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可持续的资源再循环系统,达到农村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的整体良性循环。
第五,重视提高农民素质与发扬中华民族农业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也十分重要。发展农村经济,要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从根本上把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作为农业现代化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同时,我国是有五千年农业文化的文明古国,农业文化的精华和长期形成的多样性,一旦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将会充分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从而为促进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六,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也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建设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而资本积累和投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就会使集约持续农业资金的积累和投入有了可靠的保证,反之停滞或下降,不仅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也使积累与投入的资金失去了来源。因此,要把“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固有内涵“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使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等等。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个历史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实施过程中须遵循从初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面的循序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多样化地开发利用资源原则;集约经营、持续发展原则;增收增效、共同富裕原则;防止环境污染、保护资源和环境原则。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富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