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这个农场受到农民的赞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12-25
第2版()
专栏:

这个农场受到农民的赞扬
本报记者 张荣安
我国广大农村的小农经济,不仅在经营方式上是极其分散的,而且在生产技术上也是十分落后的。当我们国家对这种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实行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时,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农业技术的改造工作也在相应地逐步发展着。我国数以千计的国营农场,在对农业技术改造和提高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我所介绍的山东省文登县农场就是其中的一个。
提到国营农场,人们总会联想到在广阔的土地上,冒着青烟的大拖拉机翻滚着肥沃的黄土;夏天,一眼看不到头的黄色麦浪;秋天的庄稼像碧绿的海洋。文登县农场可不是这样,他们靠近山东半岛东部的海岸,山峦起伏,河流交错,根本没有大块平地。他们只种着九十二亩半分散的小块土地。他们还缺乏现代化农场起码的设备,使用着五匹牲口,一具新式步犁,一架七百倍的显微镜;去年以前,农场的工作人员还住在文登县高村镇的土地庙里。农场的干部大多数缺少农业科学知识和农场工作的经验,除了场长张华农是在一九四三年就参加了农场工作外,大部分干部是陆续从地方党政工作部门调来的。但是,他们就在现有的人力和设备的基础上作好了农场本身的生产,用高额的产量,显示出他们经营管理和先进技术的优越性,把广大农民的注意力吸引在自己的周围。请听听农民对他们的评论吧!只要提到文登县农场,当地农民总是这样说:“连草都不长的地,在农场手里能长好庄稼;这班人马不含糊,人家真给咱庄稼人办了大事啦!”
为什么农民会这样赞扬文登县农场呢?这只要看看他们历年的生产记录,并和农场附近农民的产量作个对比就知道了。以去年为例:农场的玉米每亩平均五百七十斤,农民最高产量是四百八十斤;农场的旱稻每亩平均四百七十三斤,农民一亩二百八十七斤;农场的萝卜每亩平均八千三百五十斤,农民一亩一千九百斤;农场的花生米每亩平均二百三十六斤,农民一亩一百五十五斤。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农场的土地很坏,大部分是黏土质,土块硬得像石块一样。农民们说:“这伙人真是种庄稼能手,连坏地也变成了丰产田。”因为农场庄稼种得好,农民都愿意向他们学习。高村镇农民周世聪今年春天要到威海市去,动身前他父亲问他:“今年春玉米怎么种?”周世聪说:“你勤到农场看着,人家怎么种,你就怎么种。”今年秋天,农场的小麦提前下种了,周围的农民也都跟着早下种。
农民赞扬文登县农场还不只因为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个农场在推广农业技术方面,善于依靠群众,就地取材,从当地农村的实际条件出发,周到地给农民打算,不断用事实来克服农民的保守思想,使农民自觉自愿地接受新技术,从而多打了粮食,得到农民对他们的信任。
高村镇是文登县的一个大集镇,四通八达,很热闹,周围数十里的农民都来这里赶集,来赶集的人又都要到农场看一看。人们一来看看农场的庄稼长得怎么样,又有了什么新办法儿没有;二来和张场长商量商量自己种庄稼的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他来解答。我在农场时就碰到很多这样的场合。
一个秋天的黄昏,在农场办公室里,我正和张华农场长谈话,凤台顶村的农民毕庶增老汉来了。他一进门就说:“好几天不见咱场长啦!在家里纳闷儿。”
“我的麦子还没有下种,找你拿拿主意。”毕老汉和张场长说。
“你打算怎么种?”张场长问。
“去年我种四亩小麦,今年打算种五亩,你看行不?”毕老汉说完后等待着张场长的回答。
“你准备了多少肥料?”
“我今年不打算使硬肥(即饼肥),只使四十车绿肥,准备明年多使硫酸錏作追肥。”
张场长没有回答,只摇了摇头。
毕老汉见张场长没有回答,就又解释下去:
“我在报上看到五龙嘴军属田树英今年小麦丰产的消息,人家光用圈肥、绿肥,一亩地就平均收了五百零八斤小麦,我不使硬肥是向人家学的。”说完他端详着张场长的表情。
停了一会儿,张场长才说:
“我看你劳动力差,肥料也不足,多种怕要减产。”
“你瞧瞧!”——毕老汉回过头来向我说——“我们的场长就是会给钉子碰,可是他越给碰我就越想来找他。”
张场长又继续说:
“我知道,今年你的麦地大部分是改茬地,怕明年小麦会晚熟,籽粒不成实;你使的肥料缺少磷素,小麦容易倒伏,最好每亩小麦再使十五斤到二十斤过磷酸钙。至于报上登的那个消息,我知道写的不完全,田树英不光上圈肥和绿肥,还上了一百六十斤饼肥,四十五斤化学肥料。”说着他把笔记本摊开送给毕老汉看。
毕老汉戴上老花镜仔细把笔记本看了一阵才点了点头说:“唔!这就清亮啦!”
毕老汉急着要走了,他的老伴儿害病,还要赶回去服侍老伴儿!
毕老汉刚出了门,张场长又赶上去拍着他的肩膀说:“过磷酸钙可不能多使,太多,吸收不了;我们农场去年一亩小麦使了四十多斤,每亩只多收了五斤小麦,不合算啊!”
“早听说啦!”
毕老汉头也没回就急急忙忙地走了。
第二天晚上,我又去找张华农场长,姜副场长迎上来笑着说:“张场长对毕老汉种麦子不放心,刚才又到凤台顶去啦!”
此后,我发现张华农场长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到村里去。
我每次和文登县农民谈到文登县农场时,人们总是爱谈一九四六年这一年。这年夏天,农场靠近大道边的一块地里,种着优良品种扁穗小麦。长得多好啊!穗头大、籽粒密,秆子短而粗壮,虽然麦穗压得沉甸甸地,但没有一株倒伏。来参观的农民那一个不羡慕、不惊奇!他们抚摩着麦穗爱不释手,又把麦粒搓下来一粒一粒地数,每穗麦粒有六十粒到一百粒,比他们自己种的红突头小麦的籽粒数目多一倍到两倍。
这年农场小麦每亩比农民多收一百零八斤。
为什么农民这样爱扁穗小麦呢?为什么事情已经过了好几年人们谈论起来还是那末津津有味呢?这是有原因的。原来作为文登县主要农作物的小麦,解放前(一九三六年前)产量极低,每亩只能收六十多斤,收一百二十斤就顶塌天啦!农民除了给地主交租和给反动政府纳税外,简直剩不下多少。就在这一年,农场把自己收下来的扁穗小麦分给全县二十二个劳动模范去种。来年,这些劳动模范的小麦都丰收了,每亩比一般农民多收六十多斤。农民们抢着和劳动模范换种。到现在,全县已经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户和百分之九十的麦地种这种小麦。
自从文登县农场推广优良品种扁穗小麦以来,并帮助农民消灭了小麦腥黑穗病害,改善了耕作技术,合理使用肥料,在农民组织起来积极生产的基础上,文登县小麦产量是逐年上升的。到去年,全县小麦平均每亩产量是一百九十多斤,文登县成了华东区的小麦丰产县。农民多打了粮食生活也改善了。老农民毕庶增把他亲身经历的生活划成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抗日战争以前是少吃少穿,碰到灾荒年头,人们到十里地以外剥树皮吃;抗日战争时期是有吃有穿,碰到灾荒年头抗日民主政府贷款贷粮;打败蒋介石土地回家,农民响应毛主席号召组织起来,农场推广技术,是年年富裕,碰到歉收人们不但不到十里地以外剥树皮吃,连家门口的萝卜叶也没人吃了。
文登县农场对农民还有另一件大功绩,也是农民永远不能忘记的。这就是经过农场几年的努力,消灭了蔓延全县的小麦腥黑穗病害。消灭小麦腥黑穗病害的意义和推广优良品种扁穗小麦比较起来是同等重要的。农民们很清楚的记忆着先前他们遭受小麦腥黑穗病害的惨景,是多末可怕啊!像瘟疫一样,传染到谁的地里谁就该倒楣。文登县第三区三侯家村农民侯贵兴种着一块小麦,受害的就有一半,夏天收下麦子连工本钱都不够。粮食不够吃,合家老小成天吵架,老婆骂他是“丧门”(即败家子的意思),侯贵兴自己也认为走了“倒运”,走头无路准备到东北去逃荒。
人们都记得,一个穿着一身旧灰制服的人——张华农,背着县卫生院的显微镜(那时他们自己还没有显微镜),风里雨里到处奔跑,给农民讲解小麦腥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教会他们防治的办法。张华农为这事可费了大劲啦!在他没有找到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办法以前,脑子想得都疼起来了。他翻阅书籍,到处访问老农,这种办法终于在一个普通农民那里找到了。事情是这样的,小台村农民张树乾,在一九三六年种过一块小麦,因为蚂蚱把四周围的麦苗吃掉了,补种时没有粪了,他就没上粪把麦子种到地里。来年麦子成熟了,补种的小麦没有
一株患腥黑穗病,先种的小麦患腥黑穗病还很严重。这件事一时轰动了全村,农民们明白了,原来小麦腥黑穗病的根子在粪里。以前,这村农民都是把麦种和粪拌在一起下种,这以后就先撒粪后播种,使粪和麦种隔离,从此这村小麦腥黑穗病就绝迹了。但那时是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时代,农民这种宝贵的经验就被埋没了,尽管这村早已消灭了小麦腥黑穗病,别村还是传染的很厉害。张华农学得这种办法后,就在农场作粪种隔离播种小麦的示范。好热闹哪!农民听说农场有了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害的办法,都来参观,中共文登县委书记也来到农场对参观的人进行宣传。农场又派人到各村给农民宣传。有的农民一时还不相信,认为小麦得了腥黑穗病是因为人不走时气,农场就帮助他们用这种办法种一块小麦,并且是包种包收。农场并动员全县劳动模范和互助组先采用这种办法。这样农民才慢慢地相信了。
文登县农场由于推广优良品种扁穗小麦和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办法,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三年,至少使全县农民增产小麦六亿八千五百多万斤。
谈到文登县农场,就不能不谈张华农场长。他为群众服务的精神特别好,群众要他办的事,他真卖力气。像在一九四四年,他为了在山地推广打井,开发水源,帮助农民战胜旱灾,曾在严寒的冬天,冒着大雪和打井工人在一起给农民一连打了十一眼井,他自己在井底下进行淘井、砌井等强力劳动作业,从此学会了打井技术,并教会农民打井。他的工作作风很好,群众遇事找他,有请必到,一到就和农民在一起劳动。有些农民说:“张场长真是手捉着手帮助咱种庄稼哩!”他的学习精神也很好,谈起农业科学知识来,谁都看不出他是个农民出身的干部。他很谦虚,对于文登农场已得的成绩,一点也不自满。他正在策划着农场的未来。
他曾满怀信心对我说:“你不要看我们这里是山地,也许将来用不上大拖拉机,可是这里种树有条件;我们要引导农民把这辽阔的山野建设成美丽的果园。”的确,当我离开农场的时候,他们正计划着在一九五四年培育果苗的良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