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在国外有感天安门升旗仪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5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在国外有感天安门升旗仪式
易之
在国外看到国内寄来的报纸,始知十月一日清晨的天安门广场竟汇聚二十七万人,共睹五星红旗在黎明中升起的风采,心中为之一振。或许是因为离祖国远了,在国外独沐晚风残月,生了思乡思国之情吧。
凡一国之民,真不爱国者,普天之下,称不上多。欧美之人,常有将国旗穿于身、戴于头者,看似滑稽,实亦出于对祖国的真挚情愫。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凡遇国际体育大赛,体育场内总能看到国旗的舞动。然而,一个夜尽之后的朦胧之晨,升国旗仪式能引来数十万之众,该是北京的绝世之景。在欧洲,王宫前、纪念碑下,传统悠久、并颇具观赏价值的换岗仪式,往往最吸引人,但为观景付出披星戴月、站上小半夜的代价,则从未听说过。因此,天安门这一现象本身带有“中国特色”。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观赏效应”,是近年来迅速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以笔者之管见,它反映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积极向上的心态,即对国家的未来抱有信心。从国外反观国内,可以发现,尽管在我们的工作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中国人回首过去的十几年,大多满意。关于未来,人们则普遍相信明天的生活会比今天的生活更好,对收入、住房、交通工具、城市面貌都有许多乐观的期待,并且普遍相信我们党和政府对经济远景所作的规划和努力。在国内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再过五年之后、再过十年之后……这种强烈期待型的社会心态,从世界范围看,为一个国家经济迅速上升时所特有。在欧洲,政党竞选时经常“浮夸”,招来许多嘲笑;而在中国,有过许多浮夸的教训,社会心理“千锤百炼”,但百姓却深信党和政府的远景规划是严肃的,整个社会面对希望。
天安门广场和五星红旗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统一的象征,人们对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的高度热情,亦反映出社会心理与国家政治制度的契合。它表明,中国人不仅渴望经济发展,而且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愿意在祖国的大家庭中荣辱与共。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我们的华夏文明从远古就形成炎黄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历史指向,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目前的民族大家庭无疑是世界上最和谐的之一。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谁也离不开谁。包容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这一称谓极具感召力。这一现象在欧洲多民族国家中是极少有的。现在,有的海外学者提出,要研究中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认为它具有“世界意义”,这种评价毫不过分。
在国外常有这样的感觉:中国虽然还不发达,但中国发展的脚步咚咚作响,尽管目前的国际环境仍很复杂,一些西方大国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但历史的书卷是这样摊开的:中国现代化的机器已经运转起来,并且没有任何一股外部力量能够阻止它,中国人的命运自近代以来终于第一次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这是一个民族难得的伟大机遇,让我们共同拥抱并认真地把握它。我们应当自信但不盲目乐观,虚心向他人学习而不被境外某些势力所惑,我们要清醒,把每一步都迈得坚实。过去这样做了,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今后仍这样做,我们就将迎来二十一世纪文明古国的再度辉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