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国有企业:严峻考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04
第2版(经济)
专栏:正名鼓劲篇

  国有企业:严峻考验
本报记者王清宪
重温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功绩,有助于正确评价与理解国有企业。而我们的目光需要更多地注视国有企业严峻的现实,从而作出应有的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逐步深化改革,不少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但是,由于公平竞争的环境尚未形成,企业的良好机制也未建立,从总体上讲,国有企业深藏的巨大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解放国有企业生产力,迫在眉睫。
    直面多种经济成份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所有制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促使国民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人刮目相看。据1992年统计,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所占比重超过50%,其中,集体工业占38.2%,个体、私营、外资工业占13.5%。1990年,非国有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江苏省达到65.7%,浙江省达到68.7%,山东省达到58.6%。即使像辽宁这样国有经济长期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省,1993年全省新增加的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部分也已占89%。
到1993年,非国有经济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单从非国有工业来看,过去每7年就上一个新台阶:1978年—1985年,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4上升到1/3;1985年到1992年由1/3上升到1/2。
应该说,这些变化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它深刻地表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竞争发展的新格局。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但是,国有工业的增长与其他所有制的工业增长相比,显然是慢了许多。从1978年到1992年,国有工业增长了1.1倍;集体工业增长了3.14倍;由无到有,加之灵活机制,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33.5倍。
国有工业的增长不尽如人意,一个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没有与非国有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它们是国家财政支柱,承担着办社会的重任,用自己的“牺牲”承担着改革开放的成本,包括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创造财力、物力、人力条件。如果国有企业难以搞活,受到影响的不仅是自身,而是整个国民经济,其中非国有经济受到波及可能更多。
形势要求国有企业加快发展速度,投入与非国有经济的竞争。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成份之间必然以价值规律为准则而展开公平竞争,市场的法则并不关照任何一种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一旦进入市场经济航道,唯一有效的选择是通过深化改革,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释放出巨大潜能。
    迎接进一步开放的挑战
我们争取“复关”,当然是因为“复关”能给经济发展带来好处。但是,好处是相互的。你要出去占领别人的市场,别人也要打进你的市场。那就比本事了。
不管能否复关,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变,国门还会进一步开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沟通与交流,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内不少产业及其相关产品形成巨大冲击;二、以贸易体制为突破口,对整个经济体制提出挑战。从成本、价格、技术水平及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对比分析看,受冲击最大的产业是重化工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约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1/3。而这些行业中,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
吸引外资要向国际上有名望、有实力的大财团、大企业发展。但人家的钱不会轻易送到我们手上,很多时候势均力敌才有可能合作。我们要下大功夫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改善投资环境。
目前,全国航空工业几大集团,加起来资产不抵美国一个飞机公司资产;我们几大钢铁公司的资产加起来也不抵日本一个钢铁公司;我国有汽车生产厂家几百个,最大的“一汽”年产汽车也只有20多万辆,全国加起来汽车年产量130万辆,不如美国福特公司的一个分公司的产量。
随着进一步扩大开放,国内“三资”企业也将平等地参加国内市场的竞争。这些企业不仅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且有先进的管理,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也将受到新的挑战。
国有企业作为民族工业的主体,能不能经受得住中国经济这一国际化进程的巨大考验,关系到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与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
    提高自身素质走出困境
国有企业面临两难的境地已有数年:
第一,效率低下制约了企业机制的转换;企业机制不活又制约了企业的效率。加上1994年实行新的会计制度,改变算帐方法等原因,到1994年9月末,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44.5%,亏损额达到292亿多元。企业包袱、负债过重、设备陈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缺少竞争力又无力抛下包袱、更新改造,而且债务越背越重。流动资金的4.16%。在全部流动资产中,各种呆帐、挂帐等不能参与周转使用的数额超过1/3;另一个调查表明,到1993年末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2%,远高于50%的合适比例。有不少实际上成为难以偿还的不良债务。
不少国有企业是一个大而全的小社会,除了火葬厂没有,什么都有。黑龙江不少企业的退休工人与在职工人之比达到了1∶1,无力和轻装上阵的企业平等竞争。
第二,必须加快改革,但又不受制于外部条件的不成熟。
很显然,这种两难正是企业改革与发展关系中的两难:改革需要发展支持,发展需要改革开道。1995年的改革重点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综合配套改革。转机建制、结构调整、减轻负担、技术改造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同时展开的工作,单独一项都不可能解决问题。而所有这些都无不体现着改革与发展的两难的矛盾。
就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是要让企业放下社会包袱,轻装上阵。但政府是没有能力大包大揽的,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依靠企业。这对于目前相当一批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负担。但如果因此而不进行这项改革,企业的这个包袱就越来越重,国有企业就永远不可能与其它企业平等竞争。
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要通过人来实现。面对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相当多的经营者观念陈旧,管理不力,办法不多。这种人才上面临的挑战同样是严峻的。
国有企业效益普遍比较好的广西柳州市,企业的厂长经理认为,企业一要有适销对路的好产品,二要有有事业心、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好班子,才有资格谈管理,才有资格谈改革。但东北有一家冶金企业,是全国同行业最大、产品质量最高、技术最先进的企业。会议室满墙的奖状表明它往日的辉煌。但如今,传统产品积压,没有新的竞争力。厂长向客人们介绍情况时竟质问:国家为什么不限制那些小企业,而任由它们抢占市场?我们这么好的企业,这么多的人才、设备岂非巨大浪费?这位厂长面对市场竞争束手无策,在国有企业并非个别。
在抱怨与失落中完全寄希望于国家建一座通往市场经济现成的桥,那将是国有企业最大的不幸。国有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难境地,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从企业来说,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的素质。
国有企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到本世纪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是使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的正确选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