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我国非豆科作物固氮研究世界领先庄稼有望直接向空气要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非豆科作物固氮研究世界领先
庄稼有望直接向空气要氮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几年前,如果科技人员对正在施肥的农民说:“回去吧,从今天起你不用再给庄稼施氮肥了,因为它们已经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了”,那么,视化肥为宝的农民肯定会摇头说:“别开这种玩笑了。”如今,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科学家们用一种生物技术的新方法,率先在世界上将豆科作物的固氮能力转移到非豆科作物上,实现了非豆科粮食作物根部结瘤,并起到了固氮作用,使玩笑式的构想变为科学事实。这项“总理基金项目”日前在京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氮是作物生长需要量最大的元素。尽管大气中含有80%的氮素,但小麦、水稻、玉米等广大农田的非豆科粮食作物只能望“氮”兴叹,都无法直接利用它,农民们只好大量往地里施化肥以求高产,唯有豆科作物有本领利用根瘤菌直接吸收利用空气中的氮。因此,让粮食作物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素,就成为全世界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愿望。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学者均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尚未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80年代初,我国学者以植物激素诱导根瘤菌与非豆科作物共生结瘤,率先开辟了一条新路,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1990年6月,李鹏总理听取了这一研究的汇报后,将这项研究列入“总理基金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土肥所主持,邀请山东大学、福建农科院、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8家研究机构开展协作研究,经过5年努力,科研人员用植物激素、酶解法及果胶细菌3种生物技术方法,将原先只能和豆科植物共生的固氮根瘤菌移植到小麦、水稻等非豆科粮食作物根部使其结瘤。经用乙炔还原法、同位素示踪法等生物固氮研究中最先进的技术检测证实,这些根瘤菌确有固氮作用,其平均固氮率达到15%。1991年至1994年,先后在小麦、玉米、水稻等6种作物上应用固氮根瘤菌剂作根际固氮菌肥,多点小区试验证明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这些研究结果使一向被视为禁区的非豆科作物结瘤固氮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实现了人类向非豆科作物转移固氮能力的愿望,并在国际上引起重视,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纷纷开展了此项研究。
专家们认为,这项成果对粮食增产、节约肥源、保护环境有重大意义。希望继续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拓宽研究领域,特别要对人工诱发非豆科作物结瘤和固氮机理等方面加紧开展深入研究,巩固我国这项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