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配额招标带来了什么?——我国外贸体制一项重大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30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配额招标带来了什么?
——我国外贸体制一项重大改革
本报记者龚雯
中国的外贸出口业从未如此紧张热闹过:为了某种出口商品配额,成百上千家企业走上同一方擂台,展开了一场特殊而激烈的竞赛。
这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具有突破性的一步棋——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试行有偿招标。
所谓出口配额,是指由政府部门规定的某些商品出口的最大数额。放开外贸经营权后,由于配额依然实行统分,管理失控,协调不力,外贸出口长期饱受抬价抢购、低价竞销困扰,少数企业甚至“赔本赚吆喝”,致使肥水外流,像出口人参价格一度由每吨6万多美元降至1万美元,而同期韩国高丽参已涨至每吨31万美元。同等质量的出口商品,价位却十分悬殊。
始于去年的出口配额招标,实际上就是政府授权进出口商会成立招标机构,对出口金额大、经营单位多、易发生抬价抢购、低价竞销和国外反倾销的部分商品公开招标,让具备投标资格的各出口企业出价竞买配额,使配额由无偿派发易为有偿购买,过去的硬性行政手段被一种全新的公平竞争机制取代,一纸标书,优胜劣汰。
那么,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这项改革带来些什么呢?
表层的变化,一是出口价格大幅提高,创汇额增长。中标企业在出口时不得不把购买配额的中标金额计入出口成本,不得不相应提价,因而有效抑制了低价竞销,企业出口经济效益亦大为改观。据海关统计,今年试行配额有偿招标的24种商品,除个别因受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及水货和走私冲击影响,出口价格提升乏力外,绝大多数商品出口价均比去年同期上升9.5—97.4%不等,有的成交价已达到我国历史上出口最高价或该商品国际市场最好价格。二是由于出口经营秩序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效益,中标企业开始自觉维护良好秩序,在寻求商会协调方面,各企业表现出空前的主动和一致,商会的作用得到发挥。
招标也使配额相对集中在有经营优势的公司手中,既大大提高了配额使用效率,又利于促进出口规模化经营。几次招标,企业中标面均保持在1/3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先前配额分配平均化、“撒胡椒面”现象。中信贸易公司投标业务员告诉记者,两次氟石招标,他们和另几家大公司所获配额在中标企业中名列前茅。凭借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这些主营公司在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
至于更深一层的变化,外经贸部贸管司负责人冯洪章这样概括:配额招标不仅有利于健全有关制度,避免了配额分配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减少了国外对我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同时也促进了政企真正分开和机关工作作风的改进,招标后,机关日常的具体审批事务锐减,能够更好地将力量投入到宏观调控上。更重要的是,招标成为整个出口企业转化经营机制的契机,许多企业对出口配额不再“等、靠、要”,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改善内部机制和增强竞争实力,这正是改革的预期效果。
但是,如同一切含有试验性质的改革一样,配额招标也带来了一些难题,突出的是:有些投标资格初审单位在掌握审查标准时宽严不一;中标面过广,使配额有分散化倾向,如去年大蒜中标企业就有近百家,镁石招标中最低中标配额仅200吨,人们戏称“过家家”;个别招标商品中标价偏高,为了击败对手,有的企业往往破釜沉舟,猛抬标价,外商反映:高价抢标必然导致高价出口,一旦超过国外市场承受力,招标就背离了初衷。
尽管如此,配额招标却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思路,即便存在问题,也属改革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可以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使之趋于更加科学、合理、成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