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殷殷老区情——我党老同志鲁西扶贫活动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3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殷殷老区情
——我党老同志鲁西扶贫活动侧记
李印中魏天山王长敏
在山东省聊城地区的西部,有一条长达百里的黄河故道,千百年来,这里风沙肆虐,草木难生,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解放后,仍然有不少人在为吃水、孩子辍学等难题所困扰。
解放几十年了,老区群众的生活还这么艰难,我们有责任啊!曾在这方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的老同志坐不住了。1985年,杨得志、宋任穷、段君毅、赵健民、韩哲一、秦和珍等聚在一起,他们商议着应该在有生之年为老区群众做些事情。在杨得志的提议下,经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中原老区开发促进委员会”,以期帮助鲁西等贫困地区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1992年10月,这个促进会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了“上海民生实业总公司”,原上海市委书记韩哲一任董事长。之后,又成立了“上海华夏扶贫基金会”。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工作的新特点,他们确立了“财富取之于市场,用之于贫困地区”的扶贫宗旨。
1993年初春,韩哲一老人冒着料峭的寒风来到聊城,深入到莘县的乡村农户。看到农民的困苦生活,他心情格外沉重。他了解到,老百姓要喝上好水,必须深打机井300米以下。老人没有在聊城住下便急忙赶到济南,向当时的赵志浩省长反映了这一情况,赵省长当即召开有关部门会议,决定拨出专款打深井,在短时间内解决老区群众的吃水问题。与此同时,韩哲一匆匆回上海,立即召来民生实业总公司的经理们商量此事。“鲁西革命老区的群众吃水有困难,我们有责任,先拿出40万元到老区打井。”几位老总几乎是异口同声。深井址选在吃水最为困难的莘县邹巷乡。打井的任务交给了拥有国内一流技术装备的上海深井机械厂。他们成立了“老区打井队党小组”,调集了12名精干的工程技术人员,又不惜花费40多万元添置了一台大能量的钻机,千里迢迢开赴莘县黄河故道。
在打井的几十个日日夜夜里,韩哲一老人经常打电话询问情况。为解决打井中遇到的困难,原山东省老领导秦和珍、副省长王玉玺和上海市扶贫办、上海华夏扶贫基金会及上海深井机械厂、聊城地区和莘县的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到邹巷乡现场办公。首期两眼深水井终于冒出了清冽的甜水!周围村庄的1.6万人有甜水吃了!农民群众奔走相告,喜上眉梢。喜讯传到上海和北京,一直牵挂着鲁西革命老区的老同志无不感到由衷的喜悦。去年秋天,韩哲一到医院探望重病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病床上的杨老见到哲一同志,精神为之一振,嘴角动了动,似乎有话要对他说。韩老马上将耳朵贴近了杨总长的脸,杨老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中原老区的扶贫工作做得不错,我代表那里的人民感谢你!”杨老听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94年9月,一篇关于聊城地区“冠县后郑疃村因贫穷大量孩子辍学,青年教师幺富江6年借债十几万元兴办义学,让穷孩子们上学读书”的报道跃入了韩哲一老人的眼帘。老人又一次激动了,他马上同民生实业总公司总经理肖焕伟商定,先拿出15万元捐给幺富江老师,帮助他还清债务,支持他继续把学办下去。
韩哲一带头在公司职员中发起了与老区孩子“一帮一”的助学活动。他直接帮扶5名孩子,一直到他们小学毕业。在他的带动下,上海民生实业总公司240名职工与冠县后郑疃小学的240名学生结成了“一帮一”对子。他们每年给那里的每个孩子提供100元的学费,还不时给孩子们寄去衣服、学习用品和玩具。紧接着,上海民生实业总公司和上海华夏扶贫基金会,联同上海市邮电管理局、长途电信局、广播电视局、解放日报社等单位,在上海举办了“移动电话扶贫助学义卖”活动。义卖收入的65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鲁西革命老区,在冠县后郑疃村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希望小学——“冠县民生小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