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3阅读
  • 0回复

序《青春方程式——五十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火红的过去不是渺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30
第11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序《青春方程式——五十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
  火红的过去不是渺茫
乐黛云
《青春方程式——50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一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女性口述史系列”之一。我一向认为当代中国女性的口述历史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的彻底解放,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本女知青自述得以率先出版,实在令人分外欣喜。
从这些非常真诚、全无讳饰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直接触摸那些虽然历尽苦难、变得粗粝但仍然清纯高尚的灵魂。这些在城市娇生惯养、从未见过世面的小姑娘骤然被扔进如此陌生、如此艰难的环境,其落差之大不难想见。当我读到这些孩子们用部队剩下的刷锅洗碗水煮粥,还赞赏它的油香;读到一个20来岁的姑娘不得不独自到大森林伐树,独自扛回那木头,“脚下像踩着棉花那样没有根,脸上直淌冷汗,但仍然咬紧牙关,默念着坚持就是胜利”,我的心也止不住战栗了!
是的,作为女性,这些姑娘就不能不多受一份折磨。她们和男孩子一样上露天厕所,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天,寒风怒号,厕所里的“冰山”几乎触及皮肉,冷气直往上窜;边远地区无法买到消毒卫生纸,尽管妈妈临行前给带上多少月经垫,又能用多久呢!女知青很少有不得妇女病的。由于是女性,她们还不得不遭受另一层骚扰,例如深更半夜,突然发现窗外“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她们,一位组长因此而得了精神病。正像她们自己所说,“我们既要战胜自然,又要战胜人为,既要战胜心理的痛苦,还要战胜生理的挑战,那种孤独、苍凉的失落感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
然而,就在千难万险之中,青春、纯洁、理想仍然未被埋没,反而闪烁着更加耀眼的光芒!在物质条件极差、自己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为了救人,两位年轻的姑娘可以“毫不犹豫地伸出胳膊,献出450CC鲜血”,完全无偿!为了驱除那无边无际的精神荒漠,她们在蛤蜊油瓶自制的煤油灯下,在累得半死的劳动之余,挣扎着阅读一切可以到手的、少得可怜的各种书本。不管心里有多少痛苦、怀疑和迷惘,她们始终唱着自己的歌!
“火红的未来不是渺茫,
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她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她们终于结实了、成熟了,变得和劳动人民一样粗粝、一样能吃苦耐劳。她们“肩膀上的泡变成了厚厚的茧,手上也长满了老茧。拿稻草绳子往腰中一束,扛上200斤的麻袋也敢走板桥!”这哪里还有当年那些娇弱的城市姑娘的影子呢!正如一位“自述者”言:“有北大荒的经历垫底”,什么困难也全都“微不足道”了。她们懂得了生活,懂得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形,懂得了和人民血肉相连。
“自述者”之一、本书的副主编、现任北京经济学院副教授的田小野说得很好:“尽管严酷的社会现实埋葬了童年的憧憬,尽管无情的历史车轮碾碎了少年的宏愿,尽管她们被视为遭遗弃的一代人,然而那绿草原上悠扬的对羔歌,黄土坡上汗流浃背的婆姨,黑土地上坚韧的白桦树,早已成了她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时何地,她们的心永远追随那曾经踏破天涯海角的青春足迹,永远依恋着在劫难中给她们以厚爱的人民。”
整整一代人就这样在物质的极大匮乏和精神的激烈冲突中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当他们重新回到城市时,早已被挤出原来的生活轨道,想要再找到自己的位置,简直是千难万难。他们中间绝大部分又以超人的毅力,重新认识生活,重新铸造自己,以难于想象的毅力和牺牲,重新获得社会的承认。这样的一代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举世无双”!
“知青一代”,这是十分独特的一代人。他们比他们的父辈更懂得社会,特别是社会底层;他们比他们的后来者更能吃苦,更懂得生活。时日飞逝,他们已经进入中年阶段,即将成为中国跨世纪的栋梁之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