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让儿童文学走出“贫民区”——当前儿童文学创作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2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

  让儿童文学走出“贫民区”
——当前儿童文学创作一瞥
杨鹏
当成人文学轰轰烈烈地涌向读书市场的时候,儿童文学界依然一片沉寂。儿童文学这只丑小鸭依然蛰伏在文学的“贫民区”里,承受着成人文学鼓乐的喧嚣,用迷惘的目光举目四望:敢问路在何方?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鲁迅、茅盾等一批先行者们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译介入中国至今,中国的儿童文学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回顾走过的路,至今仍有许多耀眼的明珠在闪光,如冰心的散文《寄小读者》、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张天翼的童话《大林和小林》,这些光彩夺目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陈伯吹、严文井、贺宜、金近等前辈作家,也在20至40年代,用他们精美的作品,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5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大量创作、出版和发行少年儿童读物》的社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政府也一再强调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倡导发展儿童文学。
然而,直到90年代中期的今天,儿童文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新时期区别于过去的标志之一,就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普遍觉醒。而现代文化意识觉醒,必然导致作家艺术选择的多样化。在这个背景下,儿童文学同以往相比,可以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从不同体裁的创作中可以看出。
其一,取得成就最大的当数儿童小说(或少年小说),在内容方面,它体现了对传递主体意识的承认、文学属性的强化、题材大大拓展、文学主题多样化、审美指向多元化等特点;在形式上,又在文体上从篇幅容量、叙述语言、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对不同文体手段、不同表现方法的借鉴上得到了全方位的展开。
其二,20至40年代,儿童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童话;近年来,童话创作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老作家孙幼军的一批新作在少年儿童里引起了极大反响,郑渊洁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家喻户晓,成为中小学生,甚至大人们的好朋友,他的童话所创造的巨大的商业价值也是众所周知的。
其三,在儿童散文方面,一批作家,如郭风、任大霖、黎汝清、陈益等,都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出现了诗化的散文、童话化的散文、小说化的散文。
其四,科学文艺在80年代初曾经“火”过一阵,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在80年代中期一落千丈,科学文艺作品奇缺,科幻作品甚至在有些年份出现空白现象。80年代末,科幻作品基本实现了“零的突破”,一些老科幻作家,如郑文光、刘兴诗、金涛等,宝刀不老,重新投入创作。一些中青年作家也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科幻”在国内出版界再次升温,有回潮的趋势。
儿童文学在90年代以来,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形势并不乐观,许多儿童文学刊物举步维艰,国内唯一的一家儿童文学评论刊物《儿童文学研究》在1995年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不定期出版。逛一下书摊就知道,挤满书架的,大多数是日本、欧美的卡通读物,国内儿童出版物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形金刚》、《奥特曼》面前,明显呈弱势。曾经大力提倡儿童文学创作的《人民文学》、《文艺报》、《收获》等全国最有影响的杂志,如今儿童文学作品也仅是点缀;不少儿童文学作品自生自灭,收效甚微,在文学界鲜为人知。儿童文学作家、工作者的待遇也偏低,不少人将其视作成人文学的附庸,许多儿童文学作家有强烈的自卑感,在人前也羞于自称儿童文学作家。《当代》、《十月》、《花城》等大型文学刊物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读者,然而这些热心的小读者们都抱怨:反映中学生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些刊物连一篇都见不到!
在创作上,当前儿童文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观念陈旧,审美层次较为单一,创作显得小气、拘束,想象力放不开来,某些儿童文学作品肤浅空泛、质量偏低等。许多少年读者不爱看味同嚼蜡、生编硬造的儿童文学作品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于是,儿童文学不得不暂居“贫民区”。
如何让儿童文学作品走出“贫民区”,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有关人士的注意。高尔基曾说:“为儿童文学写作是一件特殊的事情”,鲁迅先生也曾在四分之三个世纪以前呐喊:“救救孩子。”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能取得辉煌成就,在销路上也可取得惊人的商品价值。如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儿童文学长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现代经典”之一,销路也很广,总印数迄今已超过了1000万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世纪末的钟声敲响时,儿童文学的发展迫在眉睫。今年以来,江泽民同志几次对儿童文艺发表讲话,这无疑为儿童文学的发展送来了东风。让每一位热爱儿童的人都携起手来,共同托起儿童文学这位灰姑娘走出“贫民区”,走向腾飞与辉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