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同在一张课桌上起跑——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抓教育改革提高民族素质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2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走向共同富裕笔谈

  同在一张课桌上起跑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抓教育改革提高民族素质的调查
黄佐鸿郭晋陆安顺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28个特困县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扶贫县。全县辖3镇8乡119个行政村,居住着16.7万瑶、苗、侗、壮、汉各族人民。经过八十年代的摸索,他们意识到:穷不在口袋,穷只在脑袋。为此,龙胜各族自治县从教育改革入手,提高全县各民族的整体素质,使全县的经济走上了“快车道”。目前,全县有80%以上的农户,8万多人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有500多项新科技、新产品在龙胜“安营扎寨”。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为45739万元,比抓教育改革前的1990年,增长近一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85元,有65250人告别了贫困,实现了全县粮食、工业、乡镇企业、多种经营、造林灭荒、财政收入、农民收入7个稳定增长,全县的经济建设正朝着农业科技型、矿产、农产品加工增值型、多种经营立体型的方向发展。
建立发展民族教育目标和政策法规机制
教育是提高民族竞争力的关键。从1991年起,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党政领导就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先后制定了《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和法规。为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发展,各乡(镇)的主要领导与县长书记签订教育目标责任状,并把它作为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和任期目标的重要内容,完成任务的给予表彰,没完成任务的亮“黄牌”警告,连年完不成任务的就地免职,另行安排工作。
为了保证教育经费的开支,县财政每年拨款400多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0%。同时,县人民政府还将全县50多个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与学校结对挂钩,进行对口支持。使社会了解学校,对学校的教学、勤工俭学、组织管理给予更有效的支持。为了杜绝拖欠教师工资现象的发生,今年还将教育经费收归县政府统一管理。
抓教育改革,办学立体化、多样化
要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首先从学校入手,抓教育改革。过去学校教育只有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就等于考生。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将有15%、60%、70%的学生被“淘汰”进入社会。经折算,从学生入小学到考取大学,每届学生的大中专录取率仅占该届原有学生总数的10%,而90%将回到农村、城镇,那些回到瑶山、苗寨、壮乡、侗楼的学生,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很是彷徨。如何使这些学生适应当前经济改革的需要呢?1990年开始,龙胜各族自治县对高三学生实行了分流试点。在学生感到升上高等学府比较困难,而又自愿分流,经家长同意后参加分流班学习。教委根据龙胜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开办了水稻、果树、药材、实用菌以及家电等分流班,让这些学生接受常用科普知识教育。通过分流培训,这些学生到社会后,立业意识明显提高,有的成了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现在,县教委不但在高三、初三年级开办分流班,还把职业教育渗透到中学各年级和小学高年级,利用每周两节的劳动课时间教授适用龙胜自然特点的柑桔、食用菌、地膜玉米、药材种植和家电维修等技术,每校至少有5亩的实验基地。学生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并能做到学以致用,深受家长欢迎。
4年多来,全县参加高、初三分流班学习的人数达600多人,今年初三分流班达125人,他们参加了电脑、种养殖、电动缝纫等实用知识的学习。今年高中分流班还与柳州、桂林、南宁等地的职校联合办学。利用城市雄厚的师资和优越的办学条件,培养龙胜各族人民的人才。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照顾90%的学生,县教委要求学校的教师要合格加多才,每年县教委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并规定初中学生必须接受40个学时的职业教育培训,毕业时发给职业教育结业证书和初中毕业证书。
拓宽成人教育领域,建立龙胜少数民族特点的教育模式
“教育是提高民族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脱贫致富的关键。”重视教育已成为龙胜各族自治县各级领导的共识。他们在抓好中学改革的同时,在全县实行“滚动式教育”。他们以全日制学校为基地开办乡村成人技术培训中心,形成“一长管两校,一室人两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新格局。同一块黑板,同一张课桌,学生和家长两代人同在这里起跑。近几年来,一个只有16.7万人口的龙胜县,就有62340名各族青壮年农民参加了实用技术的培训学习,占全县青壮年人口的82%。他们通过学习,文化、科技知识有了很大提高。每人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苗族聚居的马堤乡芙蓉村,过去有句顺口溜:芙蓉好田无米卖,苗家好女无被盖。1993年,县教育局与县农业局、地区农业局联合在村里举办了杂优制种学习班,全村400多户参加办班的人数达2050人,每户平均有2人懂杂优制种技术。他们制的杂优种,亩产达350公斤,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300元。
在泗水瑶族乡细门村,过去,这里的瑶族习俗女孩八九岁就离开学校回家学刺绣,十六七岁就出嫁。所以,文盲的姑娘比例较高。县教育部门根据这种情况争取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万美元援助,于1993年在村里开办刺绣班,从湖南请来几位刺绣师傅给她们传艺,晚上让村小学的老师教她们学文化。经过学习,她们把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和湘绣结合起来,绣出更新颖的图案。今年在北京召开的世妇会期间,该村的杨圭妹作为瑶族的代表到京献艺,受到各国代表的热情称赞,绣品被抢购一空。通过刺绣班的学习,全村90%的妇女都学会湘绣,文盲姑娘全部脱盲。32位学员在3个月内能有如此收获,令验收项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0多岁的妇女问题专家十分满意。通过学习,她们不但学到了技术,商品意识也得到增强。过去,她们卖个鸡蛋还要立个草标躲躲闪闪,现在,拿着自己绣出的工艺品追着游人兜售,每年的刺绣收入人均就达1200元。
对妇女的培训,县委县政府还超前到女童从娃娃抓起。借世妇会之机,在平等乡、和平乡、泗水乡分别开办了平等侗族女童班、和平壮族女童班和发展瑶苗女童班,除保证女童不流失,有良好的读书环境外,也希望女童班成为未来各族妇女干部的摇篮。
教育改革的波涛,荡涤着旧观念,科技的圣水,洗刷着贫困。通过几年的教育综合改革,龙胜各族自治县各族人民的观念得到了改变,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给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