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可敬的“傻支书”——绍兴县三位村党支部书记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3
第1版(要闻)
专栏:

  可敬的“傻支书”
——绍兴县三位村党支部书记访谈录
本报记者郑梦熊袁亚平
金秋时节,记者访问了我国“百强县”第10位的浙江省绍兴县。这几天县里正在召开各种干部会议,忙于传达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县委领导同志建议我们先下到村里看看,说那里有一批被人们称为“傻支书”的农村基层干部,品德高尚,事迹感人。
于是,我们走访了三个村。这三个村过去都很穷,后来“请”来了三位“傻支书”,几年时间面貌大变:村级经济连年大发展,农民年人均收入达4000元左右,部分农民住上了面积二三百平方米、造价二三十万元的别墅式小洋楼。
下面是三位“傻支书”的谈话记录,请读者看看,他们究竟傻不傻?
张国祥:
不恋繁华大都市
甘回穷村苦创业
40岁的东浦镇炬星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祥,是从上海“请”回来的。他说:
那是1983年,我是镇建筑公司副总经理兼上海办事处主任,在上海承包工程,手下有2000多人。工程越搞越大,收入越来越高。后来我个人的年收入大约有三四十万元。我在上海造了五间两层楼,面积300多平方米,住得舒适、宽敞;还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和两辆卡车,用得方便、顺手。妻子在身边,两个孩子在上海读书。收入多,生活好,我打算在上海长住下去。
有一天,镇党委书记来到上海,请我回村工作。我一听呆了,思想斗争交关激烈:一边是生活了10年的繁华大都市,一边是生养自己的贫穷小村庄。是留,还是回?对自己是个不小的考验,一下子回答不出来。可是,镇党委书记不松口,又多次来上海,动员我回村把家乡建设好。最后我想,我是共产党员,应该服从组织决定。再说,我是本村人,已经在外赚了些钱,应该回去为父老乡亲办点事。
1992年6月,我低价卖掉了上海的一所楼房和两辆卡车,开着轿车回老家。到了村一看,比我想象的还要差:车路不通,自来水没有。房屋破旧,村干部无钱发工资。全村欠债73万元,180多户人家90%以上的都欠债。
我过惯了城市生活,乍一回村,真还不习惯。但我决心已定,再苦也要干。在回村的第一次党支部会议上,我对村干部说:“我既然回到村里当党支书,就甘心吃亏,第一年分文不取。”
接着,我个人还拿出了10来万元,给村干部发工资,给村民还欠债,给银行还利息。我那辆桑塔纳轿车,无偿地给村里用,我还自掏腰包,支付司机工资和汽油费、养路费、维修费。
不发展经济,改变面貌就是一句空话。我通过各种关系,与杭州汽配厂联营办了一个汽配厂,与宁波皮件厂联营办了一家软箱厂。这两家厂总投资600多万元,各方出资,亲友筹资,我个人又拿出32万元,无偿供厂里周转。
村办企业越办越好,到1994年底,村里的工业产值达2300多万元,利润达109万元。这一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680元。
镇里根据经济效益考核,这两年要奖励我20.3万元。而我这两年仅仅拿了2万元,其余全贡献给了村里。
有些人说我“傻”,付出了这么多,还不拿应得的奖金。我说,这是因为村里还穷。我如果拿10万元,下面的干部就要拿5万元。我少拿,整个村可少付几十万元。这样,一是干部威信提高了,二是村民受益了,三是集体经济增强了。
我平时早上7时就上班,一天忙到晚,夜里还要开会商量工作。村里村外,大事小事,都来找我,酸、甜、苦、辣都尝够了。
你们问我为什么乐意这样干?人在世上,总要为人民做点好事。既然干了,就要干下去。钱多少无所谓,只要生活好过就行了。你能够真心为人民办点好事,人民世世代代会记住你!
孙炳浩:
不受高薪三十万
淡泊金钱身外物
齐贤镇珠一村党总支书记孙炳浩,是从镇办企业“请”回来的。他说:
过去,我在镇办企业当供销员,一年收入达2万多元。
而我出生的珠一村,穷得叮当响,村里50%以上的农民外出拣破烂。这个全镇最落后的贫困村,被人称为“破烂王”。
1984年12月,镇党委书记多次找我谈话,希望我回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我想想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能光为自己,要“共同富裕”。我表示愿意回村。
可我的母亲不答应,说:“蛮好做人的,你不做!我不要见你了!”她见我一进门就骂,吃饭时也骂,骂得我抬不起头。我气得端起饭碗,躲到门外去了。
我回到村里,只见村办企业仅有的4台织机积满了灰尘。村干部没精打采,负债累累,工资全无。
我拿出自己的3000元钱,先给村干部发了工资,又请回了小小织机厂的8名职工。我通过亲戚朋友,借原料,筹资金,让村办厂一天天热闹起来。
小企业变大企业,贫困村变富裕村。到1994年,村属小百花工贸集团实现产值2.2亿元,利税1820万元,被评为绍兴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呢!村里人均收入,帐面上是3630元,实际上5000元都不止。
再给你们说说一件事。
1993年上半年,湖南省一家化纤纺织联合厂派人到我村先后考察五次,在这里采购了生产设备,培训了技术工人。
没多久,湖南这家厂又来人,要以年薪30万元,聘请我去办厂,还允许我妻子孩子一同迁去,转为居民户口。
他们再三动员我去,都被我拒绝了。
有人问我:“30万元年薪不要,明摆着吃亏。你为什么这样傻?”
我说:“当干部如果一天到晚只想自己捞好处,企业办不好的。你个人赚钱最多,哪怕有一亿两亿,人死掉了,钱也没有用场。钱是身外之物,做人光为钱奋斗没啥意思,还是为人民做点好事最值得。我受党教育多年,就更要为村民富裕多努力。”
李柏松:
不当站长当村民
一心为农奔小康
马鞍镇寺桥村党委书记李柏松,是从镇农技站“请”回来的。他说:我原先是镇农技站站长,吃皇粮,“旱涝保收”,活又轻,责任也不大。
后来,组织上要我到寺桥村当村干部。亲戚劝我:“人家到处动脑筋,千方百计跳出农门,你有啥勿能干,偏偏还要回来种田?”妻子怨我:“有铁饭碗不捧,回来捧泥饭碗,真傻!”
我知道,自家的这个穷村只有一条旧航船,一家豆腐店,一家五金厂,人均收入才100多元。
我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有责任和大家一道,把寺桥的集体经济搞上去。
回到村,求亲告友,东拼西凑,集资办了土砖窑。后来办了水泥厂,再后来又办了建材、五金、轻纺、服装等12家企业。
199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利税2500多万元,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现在,村里已建造了一排排别墅式的新楼房。
我当过农技站长,懂得农业的重要。我提出要立足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农业。通过吨粮田建设,连续五年亩产超吨粮。近几年来,村里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农业设施标准化建设,使全村农田基本上达到田、渠、路、林相配套。还通过多方联系,寺桥村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协作建立了育种基地,试种新品种、新品系。只要是农业新技术,就引进试验,全面推广。现在,我村划出500亩耕地作为优质高产品种示范畈,辟出70亩为良种繁育基地。
种田不能自由化。村里健全了农业服务组织,有良种繁育队、机耕队、灌水队、植保队、售粮运输队、肥药配套站,实行统一繁种、育秧、机耕、机灌、植保、开方配药和连片种植。这样,一家一户难做到的事,都解决了,全村没有弃耕抛荒现象。
我村先后被绍兴市委命名为“粮食亩产明星村”、浙江省农业厅评为“吨粮工程先进村”。
最近,我听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很受鼓舞。我们也制定了《寺桥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争取到2000年做到:初步实现农田园田化、园林化;种子优质良种化;农艺技术轻型化;主要农事操作机械化;服务全程化、系列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我们下定决心:三年内争当“绍兴第一村”,五年内力争做“浙江第一村”。全村人共同致富,努力建设高标准的小康示范村。我是朝着这个目标奔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