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关于新一轮丛书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3
第12版(副刊)
专栏:热点透视

  关于新一轮丛书热
王建辉
问:时下出版丛书好像又热起来了,你能说一点看法吗?
答:新时期的出版业十七八年间,有过两次丛书热。这是我个人的一种看法。一次是80年代初中期,一次是90年代初中期。两次丛书热,各有自己的特点。前一次是以西方著作思潮的译介为主,以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热点;第二次是以中国文化优良作品的编选为主的,以散文随笔小品文还有白话翻译之类的文学书籍为兴奋点。间隔几年出现一次丛书热,我想这也可能是图书出版的一种周期行为。
问:出版社为什么愿意出版丛书呢?
答:重视出版丛书其实是中外出版经营者的一种传统。外的不说,中的如赵家璧早年做编辑工作时就主要做的是丛书套书。新一轮丛书热既是社会的产物,读者的需求,而出版社也是推波助澜者。因为出版社推出丛书、套书,很容易吸引读者,有影响,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的一种营销策略。市场经济需要开发系列产品,丛书、套书就是出版社的系列产品。因此出版社都很下力下神地去做,而且做功也就是时语说的包装是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叫做鸟枪换炮。这是第二次与第一次不同的一个特点。而对编辑个人来说,丛书、套书显然比单本更易体现大的编辑意图,更是一个编辑成果,也更能成为畅销书取得经济效益,获得经济实惠。因此也造就出了一些这样的编辑行家。其实书店也很欢迎丛书与套书,因为它成系列码洋大,易于推销。这是几好合一好,于是丛书流行全国。
问:这一次的丛书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一轮丛书热的积极作用从大的方面而言,对发掘民族文化精品,积累文化,是有贡献的。所整理编选的一些作品,过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小的方面说,它给我们的疲软了一些时候的图书市场注入了一点活水与生机,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这是很好的。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不见。一是重复出版现象较为严重,还是那些作家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不同的组合可以产生许多的品种,可货色还只是那些,不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春燕早相识。有的还是二三手编选的,有的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好几种集子,可集来集去就是那些东西,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比如我手头上正好有《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我说都是《文化苦旅》的翻版可能招人异议;二是窒息了编辑对新文化的创造,因为编选太多,多属于整理以往旧作的选本,炒的是几十年前的历史存货,编辑做的多是编活,如果将这作为编辑工作的主流和方向,则是和编辑工作的创造性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躺在前人的成果上吃老本的编辑方式不值得提倡,能不能说是一种编辑工作的短期行为还不好说;三是编选的过程中大量的侵权行为相伴而生,有的只好在作品中很荒唐地写上著作人见书请和出版社联系之类的话。同时那么多的选家纷纷登场是不是也说明当代创作的相对贫乏呢?
问:你这里负面作用说得多了一点,还有一个负面即这些重复出版的编选图书,会不会增加读者的负担呢?
答:至于是否增加了读者的负担,我以为不至于。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购书是一种经济行为,在有限的购书费用中他不得不首先进行市场挑选,买他中意且承受得了的一部分书籍,他买了就不会认为是增加了自己的负担,否则他完全可以不买。这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图书派购是不同的。当然,我并不认为重复出版是可取的,适当的重复出版,免不了也有它的部分的合理性,因为中国的市场有这么大。关于它的负面我稍微多说了两句是想提醒人们注意,这次丛书热已经开始有点儿过头了。
问:依你的看法,这次丛书热还会持续多久?
答:我以为重复出版过多了的时候,也就是第二次丛书热可以而且应该煞车了。重复过多就是一种平庸,平庸是没有出路的。这也就是兴盛与危机互含的道理。前两次热从某种意义上说,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几年以后第三次丛书热到来的时候,能不能拿出当代人自己的货色来,这自然是我们所企盼的。要不我们还真有点儿愧对前人。  (作者系湖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