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目光应该投向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04
第12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目光应该投向哪?
周行
文艺工作者的眼光应该瞄向哪儿?佳木斯话剧团的回答是“普通观众”!他们带着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悄悄地开进京城,堂而皇之地演出了百余场,赢得了北京十几万中小学师生、家长的交口称赞。
近年来,相当多的艺术表演团体抱怨“演一场赔一场”而挂起了“免战牌”,却没有认真想一想自己的“玩意儿”是否符合普通百姓的胃口。一些实力雄厚或不那么雄厚的院团把目光聚在名目繁多的评奖、大赛上,一些“腕儿”或不那么“腕儿”的人则眼巴巴地盯住了洋奖、洋赛的指挥棒。他们动辄几万、几十万元排一出戏、几百万元拍一部电影,捧回了个奖杯,便从舞台、银幕上销声匿迹了。为了少数人的一声叫好,冷了亿万普通观众的心。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戏是为专家、学者排演的,获奖就是艺术的目的和价值。殊不知,艺术的生命正存在于艺术品的流通和消费之中,丢了观众,特别是丢了大多数普通观众,艺术作品就只能是不会结果的谎花。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最广大的消费者。他们不仅是艺术的服务对象,而且是艺术的广阔市场。“产销对路”的法则同样适用于文化市场。毋庸讳言,大多数中国百姓的欣赏层次还有待提高,然而文艺工作者为什么不能弯下腰来,走向现实,走向生活,去努力创作一些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再从中做些提高工作呢?倘若人人都去建“燕莎”、盖“赛特”,恐怕北京市民就只有干瞪眼的份儿了。
佳木斯话剧团悟透了这个理儿,他们公开宣称:我们这个戏就是写普通的学生、老师、家长的,就是演给他们看的。这个小剧团选准了对象,找准了市场,因而一炮走红。不靠红头文件,不靠财政拨款,一出弘扬爱国主义的戏不但唤起了普通观众的共鸣,也为被人误解的话剧正了名,还给剧团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至于感动得一些鬓发斑白的艺术家、评论家走上台去,含着泪向演职员鞠躬,感谢他们为老百姓创作了一出好戏。难道这还不是对一部艺术作品的最高肯定和奖赏吗?但愿更多的剧团、更多的戏能把目光投向普通观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