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阅读
  • 0回复

薄利的咖啡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5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王洲茶亭

  薄利的咖啡馆
胡锡进
像欧洲其他地方一样,前南斯拉夫只要不打仗的地方,就少不了一样东西——咖啡馆。即使在萨拉热窝那样的战区,废墟中修复最快的也是咖啡馆,以致在紧靠交火线的楼群中,竟也有消闲的去处,管弦之音与夺命的枪炮声相伴,碎花阳伞顶映着周围的满目疮痍。有人说,欧洲本身就像个大咖啡馆,咖啡馆里的海阔天空练就了欧洲人的辩才,坐咖啡馆本身就是欧洲人一生的重要部分。我看这话不算为过。总之,就像不能想象地球没有万有引力一样,今天的欧洲不能想象没有咖啡馆。
初到欧洲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咖啡馆的老板们对挣钱可真算耐得住性子。咖啡馆的内部装修一般都不错,夏天把桌椅摆到店外的小街或是广场上,周围的环境也大多作了布置,地皮松(化纤地毯)、阳伞、围栏及桌椅经雨打日晒,折旧慢不了,但饮客大多只叫一小瓶啤酒或一杯果汁,有的只守着一小杯咖啡,一坐个把钟头,甚至拿本书,天知道他要看多久。一杯水在南斯拉夫也就卖1美元左右,相当于餐馆里普通一餐花销的1/10,但饮客受到的是餐馆里的“同等待遇”,隔不了多久,侍者就恭恭敬敬地过来换一次烟缸。在南斯拉夫,国家对薄利的咖啡馆并没有什么“倾斜政策”,税收与餐馆一视同仁,那么,咖啡馆怎么赚钱?
贝尔格莱德的咖啡馆老板们向笔者谈了他们的生意经:投资毕竟比餐馆小得多,利虽薄,但饮客比餐馆的食客多得多,集腋可以成裘。以一家内有10张小桌、40个座位,夏天在店外另摆20张小桌、80个座位的市区咖啡馆来说,目前虽有制裁,老百姓穷,但夏季前后5、6个月的正常日子里,每天不下二三百饮客,平均每个座位的迎客率在2—3次以上。这家咖啡馆在战争前开业,18个月就收回全部投资(一位中国天津来的餐馆老板告诉我,餐饮业两年以内回本就算“可干”)。如此大的客源,是贝尔格莱德的餐馆绝不敢奢望的,许多餐馆的座位每天的使用率能达到半次就算不错。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绝大多数人无论坐咖啡馆,还是进饭店,都不是因为口渴或是肚子饿,而是因为它是人们最简单、最普遍的休闲、会友手段,寻找的是“情调”,对其中便宜者,人们当然欣而往之。结果是,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到处都是咖啡座,连“夹缝”里都是,逼得一家家装修考究的餐馆也放下架子,把店外空地变成咖啡座,有些餐馆连里面也辟出一块饮客的天地,甚至餐、饮座位“平分秋色”。这正应了世界餐饮业一个普遍的“定律”:保险,一般都会有赚头,但不可指望暴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的咖啡馆里,是可以只要一杯茶的,花小钱端起茶杯,品着源自中国的香气,不能不让人想起中国过去那些热闹的茶馆。真可惜,它们大多从中国餐饮文化中消失了。国内近年来开了些“上档次”的咖啡屋,或称酒吧,但高昂的价目、“最低消费标准”的规定,以及莫名其妙的收费令饮者惶惶,决无茶馆及欧洲咖啡馆那种既便宜、又舒适的逍遥。那么,这种属于大众的逍遥就真的难以找回来了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