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文化交流与作家修养——记冯牧关于文化交流的几次谈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5
第4版(副刊)
专栏:

  文化交流与作家修养
——记冯牧关于文化交流的几次谈话
刘亚洲
冯牧同志生前数次访问美国,曾就近年来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方面的交流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我曾随他数次出访,记录了他关于文化交流方面的一些观点和想法,特追记于此,以为纪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两国作家交往日益频繁。每年都有一些中国作家访问美国。但严格地说,迄今为止,这些访问还仅仅停留在建立关系、加强友谊的阶段。这个阶段在初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果不能继续深入,这种交往常常会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具体原因,访美的中国作家很难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察文学、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上。匆匆而去,匆匆而回,浮光掠影。和国内其它大多数访美代表团一样,访美的作家们也总有一条“传统的”路线:旧金山——洛杉矶——爱荷华——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或是颠倒过来。一位美国朋友说:“这些大城市里当然有文学,但绝不是仅仅只有它们才有文学。”委婉地对我们的几乎一成不变的访问路线提出了不同看法。冯牧较早地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在访美时总是主动要求避开这些大城市,到其它偏僻的地方去。如他第一次访美,就去了福克纳的故乡密西西比州和黑人音乐“布鲁斯”的发源地——田纳西州。他成了第一批访问这两个州的中国作家,受到了热情而隆重的接待,田纳西州首府还授予他荣誉市民证书。他参观了福克纳的故居,和一大批自诩为“福克纳传人”的南方作家进行了座谈,受益匪浅。他说:“这样的地方太值得一来了。”
冯牧认为,除了短期访问,今后还应当扩大渠道,尽可能地为中青年作家争取一些“访问学者”的名额。一些美国作家也认为,中国作协应不间断地派作家去美国做较长时间的深入考察访问,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美国人民和社会。他们对于我们有的作家在短期访问后写的访美观感是欢迎的,但也有些意见,认为这些文章没有深刻地准确地反映出美国人民的生活。有些文章“该说的没有说,不该说的却罗嗦了许多”。有的意见还比较尖锐。

多年来,中国文学在美国的翻译和出版状况一直不景气。近来这种情况虽略有改善,但没有根本改善。冯牧每到一处,总是与美国同行们研讨这个问题,归纳起来,他感到有这样几个突出的不足之处:⒈选题不精、不准、不当。冯牧认为,现在的中国文学正处在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佳作迭出,但大部分佳作的译本译文在美国都看不到。洛杉矶一位爱好文学的大陆留学生对冯牧说:“我在国内时,看到许多好作品,也知道许多好作品,可到了美国后看国内的翻译文学,不知怎的那些好作品都没有。”⒉译文的质量不高。美国的语言变化很快,我们的翻译工作很难跟上这种变化。美国同行们认为,我国翻译的文学作品有两个突出弱点,一是语法和句式结构陈旧。不是“摩登的”英文,就是二三十年代的英文。由于译文质量不高,致使一些本来很优秀的文学作品大为减色。如华盛顿大学出版了巴金先生的名著《家》,销路很差。这个出版社的负责人伯登先生告诉冯牧,主要是因为译文水准和美国人阅读习惯不相适应,才出现了这种情况。⒊出版发行渠道单一。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只能看到《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月刊和“熊猫丛书”。不少出版商、出版社和出版团体表示:他们极乐意出版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只苦于得不到好的译文。

二次大战以来,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一直以密切的目光注视着美国文学的发展,这种情况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是持续着的,近十年来更甚,尽管这十年的美国文学并不是处在它历史的高峰。一本书如果在美国造成轰动,不论它是正统文学(classic)还是通俗文学(popular),很快就会在中国见到译本,甚至同时见到两三种译本。自惠特曼、海明威、福克纳以来的各类美国作家,都为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所熟悉。就是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和大学生谈起美国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来也是头头是道。曾来中国讲学的美国著名诗人金斯伯格对冯牧讲,他对这一点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美国读者对中国作家之陌生,对中国文学作品之陌生,令人吃惊。即使在一部分专门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中间,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冯牧认为,造成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因素有两个:其一,美国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估计不足。很多美国人在谈到中国文学时,多少还带着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充其量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品。当然,也有一些美国作家对中国文学评价较高,如诺曼·卡曾斯、索尔兹伯里、里斯等,但人数毕竟有限,影响也有限。其二,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冯牧每到一地都进行演讲,向美国同行们和朋友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文学的信息,部分地扭转了部分人的看法。

通过几次出国访问,冯牧看到,外国作家的文化素质很高,一般都具备除写作以外的另外的专业,并一般都通晓两三种外语。冯牧认为,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和中国文学的新崛起,中国作家势必会随着他们的作品走向世界。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愈来愈多的作家出国考察访问。作家一旦出国,他的名字不仅和自己的作品连在一起,更和国家连在一起。冯牧对作家们提出的要求是:不但能写,还要能讲,写作水平与理论水平统一;不但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还要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状况;最好通晓一门外语。他认为,以前我们绝大多数出国的作家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访问考察进行得十分圆满,但也有一些作家由于知识面窄,水平低,闹了笑话。譬如,有一位青年作家出国访问时,外国作家请他谈对张恨水的看法,他居然不知道这个人。对方又和他谈起唐诗并请他背诵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他背不出来,影响很不好。冯牧说,这样的作家出国访问,一定是白跑一趟。
冯牧说,对外交往越来越多,外语的作用日显重要。一个作家在深入生活时带着翻译,有诸多不便。大量事实证明,语言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多一种语言,少一层隔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