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不把煤球炉带到下世纪——上海“民心工程”建设将增加六十万煤气用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05
第4版(要闻)
专栏:

  不把煤球炉带到下世纪
——上海“民心工程”建设将增加六十万煤气用户
萧关根朱伟
1994年12月20日,上海市又一项“民心工程”传出捷报:日增170万立方米煤气的上海焦化总厂“三联供”煤气化装置基本建成。该厂煤气日产量达到320万立方米,全市60%的管道煤气从这里流出,为今年再增加60万煤气用户备足了“粮草”,上海实现煤气化即将成为现实。
    一
曾几何时,一批又一批外国政府的官员和旅游者,在惊叹上海市政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令人难堪的都市“景观”:大街小巷仍有数不清的煤球炉烟雾腾腾,散发着呛人的气味。
这的确不可思议。进入90年代,当上海的经济和城市建设开始腾飞的时候,全市还有114万只煤球炉,煤气普及率不足60%。每年平均新建住房500万平方米,而配套的煤气设施要等二至三年。一些市民欢天喜地分到了高层公寓,搬迁时却无可奈何地带上一只煤球炉。
1990年春,上海市人代会和政协会议期间。有关煤气问题的提案竟占了全部提案总数的75%。一位市人大代表向有关部门质询:难道上海人真要带着百万只煤球炉跨进21世纪?
    二
市民的呼声震撼着市领导的心。在这一届人代会上,上海市政府规划在1995年前基本实现城市煤气化的宏伟蓝图。
在此之前,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曾到焦化总厂视察,嘱托该厂“发展煤的综合利用,为上海城市煤气化做出贡献”。
1990年4月28日,当时的市长朱镕基主持召开上海市“八五”煤气发展规划审定会议,决定将“三联供”列入《“八五”城市煤气发展规划》,并要求在1993年底部分建成投产。
建设者们没有辜负市领导的期望。1993年12月28日,“三联供”一期工程一阶段工程竣工投产。
公仆心系“民心工程”,市民渴望民心工程。上海人不会忘记,5年前,新装煤气用户购买的1000元城市建设基金债券。1000元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市民们心里明白,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三联供”一期工程的17亿元静态投资中,有3.5亿元来自城市建设基金,相当于35万户新装户的集资款。
    三
实现城市煤气化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上海焦化总厂职工的肩上。
1984年,美国伊巴斯科公司来沪介绍煤的气化技术和世界煤化工的发展动态。虽然此举仅仅是美国人在中国市场的一次“投石问路”,但无意中却惊醒了上海焦化总厂的干部和职工。经过反复酝酿和听取中外专家的意见,焦化厂的科技人员大胆提出一个设想:在美国、日本等国单项工程成功的基础上,建设一套同时生产城市煤气、一碳化工产品和利用余热发电的“三联供”工程,实现煤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
根据市政府的规划,“三联供”装置必须在1994年底基本建成,1995年春节前达到日增170万立方米煤气的能力。由于种种因素,实际留给工程的建设周期只有两年半时间。按常规,一项投资近20亿元的大型工程,建设周期至少要5年。再加上“三联供”引进了美、日、德、法等国的先进技术,其中部分技术在国外尚在摸索之中。不少人认为,两年半能把装置竖起来已算是奇迹了,要想出气,不可能!
真的不可能吗?20个月以后,答案出来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安装设备1200套,16个单位配套项目建成开车。每天40万立方米的煤气从一条新敷设的直径1.2米,长10余公里的地下管道输入市区,流进10万户百姓家。
一流的速度,一流的水平,来自一流的建设队伍。
为安装两套由6000千瓦同步电动机启动的每小时产纯氧1.1万立方米的空气分离装置,上海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公司,抽调200多名精兵强将,早、中、晚三班轮番作业。6个月完成18个月的工作量,一次开车成功。
安装U—GAS气化炉是工程建设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有“铁军”之称的上海化工安装公司,用7个多月时间使8台内径2.6米的气化炉横空出世。去年10月份,美国IGT公司的专家被请到现场帮助调试和投产。
“请问给我多少时间?”美国人问。“一个月左右!”邱广培副总指挥回答。“NO!这绝对不可能,在美国要用一年办成的事不可能在中国只用一个月完成。”“请别忘了,先生,这是在中国。”经过中外双方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一个多月后,第一台U—GAS气化炉正式投产供气了。
安装德士古炉在美国的周期是18个月。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化工建设公司只用了4个月就使第一台德士古炉点火烘炉。
一个又一个奇迹令人叹为观止。一位建设者家属说了这样一段肺腑之言:也许不会太久,上海人将告别煤球炉;但是,无论多久,上海人将永远记住你们这些建设者的丰功伟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