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管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9
第9版(理论)
专栏: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管见
曲青山
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及其不断扩大,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看问题的视角、方法以及价值取向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歧的关节点,在于怎样把握时机,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办法,以什么样的方针为指导,去逐步缩小和消除差距。现在总体思路终于基本明朗。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系列重要方针中,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指导方针,为我们重视和解决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统一思想,在大局下行动,提供了必须恪守和遵循的理论和政策依据。这里就如何坚持这一指导方针,推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个顾全大局的问题
早在1978年,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大政策。这一政策对改革起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实行这一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通过部分先富的“捷径”和手段,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允许部分先富,必然产生差别。合理的差别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允许部分先富,就区域来讲就是让东部(沿海)优先发展。1988年,为了在这个问题上统一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中提出了两个顾全大局。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可以说,没有中西部的顾全大局,就没有东部的起飞;没有东部的顾全大局,也将不会有中西部的赶超。那么,在什么时候提出和解决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了“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设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时机,果断作出决策,决定“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当前,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统一思想认识。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个继续发展的问题
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是像过去那样搞“一平二调”,抽肥补瘦,抑富济贫,而是从经济发展战略上,做到全国一盘棋,使各地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东部地区继续前进,在不丧失活力的前提下,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发展;中西部地区在前进中,发挥优势,努力拚搏,自强自立,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其阶段性的目标是:第一步中西部在中央支持、东部帮助的外力推动下,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得以缓解和遏制;第二步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使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内在的经济制约和依存关系,中西部在自强中加速发展、跳跃式前进,逐步缩小乃至最后消灭差距。值得提出的是,解决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因此,东部与中西部要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协调发展。东部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继续发挥优势,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靠高新科技,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在改革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中西部则应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改革开放的步子更快一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水利、交通、通讯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以开放促开发,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及加工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和中西部的两个继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从长远看,东部的发展所形成的活力以及建构的强大经济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也有利于对中西部的带动、示范和辐射;中西部的发展和与东部差距的缩小,有利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也有利于东部发展后劲的增强。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个优势的渗透和互补问题
我们说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是以一定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总体实力作为参照系,相比较而言的。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看,东部与中西部的发达与落后、优与劣、大与小、多与少、长与短是相对的。这些矛盾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统一体,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这种矛盾决定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中优势的互渗和互补性。譬如,在区位上,东部靠海,中西部沿江、靠边;在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上,东部人口众多,面积狭小,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大物博,人口稀少;在生产经济要素上,东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具有优势,资源较为贫乏,中西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处于劣势,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产业、产品结构上,东部加工工业发达,产品附加值较高,中西部能源、原材料比重大,初级产品多,等等。辩证地看待东部与中西部的优势与劣势,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变化中的优与劣,为双方在市场机制运行中珠联璧合,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大,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必定会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造成东部与中西部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伯仲难辨”。这种要求和趋势,是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矛盾运动所提出和展现出来的。
总之,正确地处理好东部与中西部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已无可争辩地作为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无论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看,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看,从全党全国当前的大局看,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看,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依赖性、制约性,既是现存的客观事实,又是未来将不断强化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向。我们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按照党中央的整体部署,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从现在起,在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东部的发展离不开中西部的支持,中西部的发展离不开东部的帮助的指导思想,衔接两个市场,发挥两个优势,挖掘两个潜力,调动两个积极性,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