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青年法学家的风采——访吉林大学副校长张文显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9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青年法学家的风采
——访吉林大学副校长张文显教授
本报记者张玉来
张文显教授在海外已声名鹊起。1992年初冬,张文显作为首批大陆法学家代表团11名成员中最年轻的成员,访问宝岛台湾,引起台湾同行们的关注,曾先后4次接受电视台和杂志社的采访。
仲夏的一天,记者造访了刚刚就任吉林大学副校长、年仅42岁的张文显教授,得以窥见他生命旅途留下的一行闪光的足迹。
1983年夏,取得法学硕士学位的张文显,作为访问学者飞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他接受了著名法学家克恩教授的建议,放弃了攻读学位的初衷,毅然决定开展法哲学和西方法律文化的研究。为了对西方法制理论、经验进行中国化改造和移植,张文显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徜徉在西方法哲学著作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一年半时间里,他几乎遍览当代西方法哲学的全部代表性著作,写下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张文显的勤奋深得同行们的赞誉,被称为“最讲时间观念和效率的学者”。
更令同行和导师们惊叹的是,张文显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写出了一部25万字的《当代西方法哲学》的专著初稿。这部专著在国内问世后,被法学界誉为“打开了封闭多年的西方法学的窗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框架”,是“一本别开生面并对繁荣我国法学极有意义的新作”。
回国后,张文显开始了一项宏大研究工程——对建国以来法制理论、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化的总结和提高。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张文显已出版学术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张文显教授在从事法学基本原理教学与科研的同时,特别注重理论研究与我国改革开放以及法制建设实践的密切结合。1986年以来,他先后提出过多项立法建议和咨询报告。其中《关于游行示威问题的立法建议》、《反腐倡廉,重在法制》、《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几点思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立法问题》等建议和报告,均被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或党政机关所采纳。
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张文显从不追求一峰独秀,而是着力吸引并带领一批年轻人共同前进。为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他潜心竭力,精心指导,帮他们修改论文,却从不署名。他还打破同行间互相封锁最新资料和研究上的小生产习惯,主动热情、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国外购买的图书资料复印、赠送给最需要它们的单位和个人。他说:“中国法学的繁荣和法制的昌明有待众多同行的共同努力。只有法学研究形成规模和气候,才能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和进步。”
话别时,张文显教授向记者透露,勤于读写,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注重交流是他治学的信条。他最喜欢的格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