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具有时代气势的散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9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具有时代气势的散文
郭风
若干年以前,由于工作关系,曾经常浏览全国各地的报刊。就这样,我在西北一些报纸以至《人民文学》等期刊上读到赵学敏同志的部分作品,包括诗歌和散文。赵学敏同志在西北地区发表的作品,近日已以《戈壁深情》为书名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对于这部诗歌和散文合集,许怀中教授在《序》中以一段概括性很强的简洁语言作出中肯的艺术评价:“这些作品像是从沃土生长出来的饱满果实,从中散发出浓郁的时代和地方气息。”赵学敏同志由大西北调到地居东南沿海的福建工作以后,虽然政务可能更为繁重,但我仍然能在若干报刊上读到他的作品,不过看来主要是散文作品了。而这些作品则是在闽地这一沃土上结出的硕果,它们散发新的时代和乡土的芬芳。
文学作品(包括散文作品)之具有时代性和乡土性,在我看来,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之得以成为名篇、成为精品,成为传世之作的契机和艺术特性。《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六世纪的社会现实,反映当年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的乡土和民风民俗,正以其浓厚的乡土、地域性以及强烈的时代性而千古流传。《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譬如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极其强烈地抒发他的爱国心怀并揭示和批判了腐朽的统治。在另一方面,收入《楚辞》其他作者的作品,与《离骚》一样,所出现的古代神话传记、人物风土乃至方言声韵等均具有楚地的乡土色彩。从而使楚辞(重复说,主要指屈原)不仅成为我国最早具有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而且在艺术形式的创造方面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于近代,或者说新文学运动以后,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朝花夕拾》等亦以其强烈的时代性和浓重的乡土性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不朽之作,这就不用多说了。我费了笔墨,随手写以上一点近于常识性的话题,旨在说明赵学敏同志作品之取得成就,正是他在创作实践中承继了我国古典文学以及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形成的双重优秀文学传统而获致的。
学敏同志的散文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所作往往密切涉及当前国计民生,譬如经济建设中刘家峡大坝(甘肃)、“316”国道(福建)等巨大工程的描绘,往往涉及在这类巨大工程的建设者的艰苦创业精神以及他们和大自然灾害抗争的英雄气概;也涉及诸如甘肃白龙江畔泄流坡山体移动所造成的自然灾害的惊天动地的险情和人民抢险斗争的伟大壮举;也涉及诸如闽北老区扶贫工作的深沉的思考和感情抒发。老实说,此等散文作品非大手笔、大胸襟无法驾驭。而学敏同志的笔墨却能令其所作气势恢宏,情感沉雄,基于以上认识,我以为诸如《激流凯歌》、刘家峡抗洪纪事系列以及在闽所作《还愿》、《踏勘“316”》等,尤为散文宏构。赵学敏同志所作给我的另一深刻印象,是亲民、爱民和视自己为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这其实是作家的一种品质因而能自然而然地流动于字里行间。这种自然出现于作品中间的高尚情操,似乎又更为明显和更为平易地出现在来闽地工作之后的作品。显然,这固然是使作品得以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更是作家更加老练、成熟和作品取得新成就和新发展的一种标志。人民是文艺家的母亲,这句诤言可以从学敏同志的作品中得到印证吧。此外,在学敏同志的作品中,时或出现格言式的潜思的抒发,比如,“十年面壁,顽石点头——心诚则灵,热心可温暖寒冷,勤劳可医治贫困。”(《还愿》)平实而又亲切,朴素而又深刻,足以鼓舞人心。此等文字,当来自对于人民的亲近,来自对于生活的炼冶和潜思,非侥幸可得。而这一点,我以为也是学敏同志散文艺术的值得注目的特点和一种启示,尤为可贵。他的散文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能够给予吾人以启示者不少,值得评论家加以深入的探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