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仁寿县委书记的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0
第1版(要闻)
专栏:

  仁寿县委书记的追求
新华社记者毛朝敬
“把群众情绪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这是四川省仁寿县委书记卓明安的座右铭。
两年前,仁寿县曾由于个别区、乡干部工作作风粗暴、加重农民不合理负担等原因,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如今,全县干群关系大改善,农业两年大增产。去年和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0元,上了千元,4000多贫困户脱贫。
1993年12月,乐山市委常委卓明安兼任仁寿县委书记,一到任,便下基层了解群众不合理负担的情况。这个县富加区1992年农民人均负担高的达到近100元,已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左右,引起农民不满。卓明安回到县上,立即主持召开县委会议,制定出把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的措施。在两年当中,他先后5次到该区及所属6个乡(镇),召开区、乡(镇)、村三级干部会,督促落实减轻负担的措施,坚决做到“双不超”:每年农民人均负担不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1995年人均对公负担不超过1994年的人均实际负担额的3元。结果,全县农民人均对公负担由1993年的近50元,逐年降到今年的4.86元,干群对立情绪很快消除。
卓明安在仁寿农村调查发现,过去一些干部作风飘浮、工作简单粗暴,是导致干群关系一度紧张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他带头迈开双腿下基层,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做农民的知心朋友。谢安乡新民村农民张德安因干部作风粗暴,与干部结下积怨,又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而在全县农民中影响较大。卓明安知道后,先后三次去张德安家登门听取意见,和县区乡干部扶持村上新栽3万株金花梨、10万株葡萄。县委书记细致的工作作风,使张德安深受感动。
卓明安带头为群众排忧解难,挽回了有的干部不甚关心群众痛痒的不良影响。近两年,他个人掏钱解囊相助的款已近6000元,为30多户贫困户解了燃眉之急。他还先后具体帮助125家贫困户摆脱了贫困。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