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一项盛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1
第2版(要闻)
专栏:

  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一项盛举
胡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大型史料丛书——《中华文史资料文库》问世了,这是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一项盛举。
当我们热烈庆贺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时,不能不想起文史资料事业的倡导者周恩来同志。1959年4月29日,在招待60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的茶话会上,周恩来同志指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动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个方面记载下来。”他殷切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倡议,得到了委员们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30多年来,不但全国政协,而且地方各级政协都坚持进行文史资料的征集和编辑工作,至今累计发表的总数共达10亿字之多。从这10亿字的资料中取精集粹而编成的这一套《文库》,应该说是由于36年前周恩来同志的倡议而得到的丰硕果实。
在这部内容丰富的《文库》中展现的历史,起于1898年戊戌变法,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遭受深重苦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是中国人民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奋斗,直到取得1949年的彻底胜利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过去,然而是我们应该回顾,而且值得我们回顾的。历史不能割断。今天的中国是前天的中国、昨天的中国演变发展而来的。相对于人民共和国的时代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是昨天。不知道昨天的历史,今天的许多事情可能是难以理解的。不明白昨天的中国,就不知道人民共和国是怎样来的。今日中国的面貌,有许多是要联系中国昨天那种状况才能得到解释。当前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坚持斗争的精神,是前一时代的中国人民为改变中国的命运而进行的奋斗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建设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有许多是和前一时代的遗留物有关。从昨天的历史可以看到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必须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看到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史事极为繁复,其中许多是能够引起我们兴趣、需要我们了解的。这部《文库》的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工商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华侨、社会诸方面。当然远不是应有尽有,但确是包罗很广。有些方面的重要历史资料,如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资料,这部文库中涉及不多,读者可以求之于其他有关的资料书。这部《文库》以其独具的特色为已有的文献作了重要的补充,提供了一大批极为难得的材料。文章的作者多半是各个重要史事的当事人或见证人,他们所叙述的往往是旁人不可能知道的细节。有些资料可以视为某一领域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有些作者是在史事中处于某种特殊的地位,如关于解放战争的文章大多为国民党将领所撰写,他们从战争的对方转变立场到人民方面来,回顾他们所亲历的战役,以特殊的视角提供了别人无法提供的资料。《文库》中的文章的很多撰稿人已经逝去,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留下的资料使我们倍感珍贵。
史学研究必须以全面的、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史学研究者的任务是透过纷繁的历史事实,认清足以表明历史发展本质的现象,探寻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吸取历史的教训,并且通过对以往历史的科学认识更好地认清当前的现实,以至在一定程度上预知将来。我相信,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学者和一切有兴趣于近代历史研究的人,一切要求联系历史而更好地了解现实的人,都会重视这一部《文库》。
这部《文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旧中国的这段历史,既使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遭遇的无穷苦难和中国人民受到的重重压迫,又使我们看到任何苦难不能阻止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任何压迫不能使中国人民停止为求解放而进行斗争。这段历史中的人物既有一时窃据国家统治地位的专制贪婪、腐败无能而终被扫到历史垃圾堆里的军阀官僚,又有众多的为拯救国家危亡,为争取社会进步而舍身取义,自我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在恶劣的环境下致力于提高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的仁人志士,他们的一切成就正在当前现实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所有这些都能在广大人民中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剂。我相信,《文库》的出版和其中许多内容的传播不但有助于提高对历史的认识,也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代代相传,有助于加强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的团结。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中国近代历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并不因这部《文库》的出版而中止,还应当继续进行下去。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年代已成为又一段时期的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创业,发奋图强,在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取得的业绩,经历的曲折,尝到的甘苦,也应以文史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我以为这部《文库》的出版,既是过去30年文史资料工作成果的检阅,又是今后文史资料工作的新起点。
(本文是胡绳同志为《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丛书所作的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