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京九心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0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京九心语
李传申
这两年,来商丘的专家多了,甚至是一个一个的专家团来这里论证;来商丘的记者多了,甚至是一个一个的记者团来这里采访;来商丘的客商多了,甚至是一个一个的商务团来这里考察、洽谈和投资。
商丘是豫东的象征,历来被称作“豫省门户”。现在,关闭太久的河南东大门敞开得更阔了,人们兴致勃勃地出入于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大门。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的吸引呢?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说,是京九铁路。京九铁路在商丘与陇海铁路交汇,两条巨龙在人们心中支起一个灼热的商丘。商丘将成为中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商丘有了人们往日心中没有的分量。京九铁路开通,商丘将另辟一片辉煌风水宝地。曾经来过的人说,商丘,他不认识了。过去没来过的人说,想象,不如现实。
当然,还有更耐人寻味的东西。
一位北京来的记者,在商丘采访数日。我们相约,在他离开商丘之前,到京九铁路上走走。他说,京九铁路的商阜段已经通车几年了,衡商段今年1月份也实行了通车分流,在京九线上走一走,通过绵延的铁轨,我和北京又连在了一起。
商丘编组站42对,在京九线上是最大的,于是我们就从编组站信步北行。他忽然问我,你能不能看到一种无形的形象,能不能听到一种无声的声音?我点了点头,目光碰在了一起,那神情显然是两个人的心相通了。他说,我牢记一位老师教给我的采访真谛,不仅会观察会询问还要会听,用心灵去听,听那种一般人听不到的东西。能在无形中听到有声的韵律,能在无声中看到启动的精神,这算是采访到了真东西。他联系到了鲁迅。人们为什么那样喜爱鲁迅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呢?鲁迅为什么能熔铸出横空出世的伟大精神呢?恐怕就在于鲁迅能用灵魂体察社会和生活。
我赞赏朋友的这一见解。我们又将思绪拉回到商丘。商丘的决策者们,面对迅猛而来的京九机遇,激动了,但激动并不是盲动,不是一味地玩味自己的地理优势,而是用一种新的目光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区情。从城市规模的狭小到基础设施的简陋,从工业基础的薄弱到财政的欠缺,从机遇到挑战,从速度到素质,把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晾晒在鲜明的阳光下。在阳光下,它不但没有成为阴暗,反弹琵琶却发出了激越的力量,逆向思维却激发了决策的坚定性和意志力。在京九机遇面前,商丘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高丘这规模较小的城市怎么能载动这么大的机遇呢?怎么能拉动一个大农区的经济前行呢?要解除这些制约因素,就应该发展城市,把商丘建设成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但是,资金成了一个极度困难的问题。商丘地委、行署做出了具有较大风险性的决策,做好土地大文章,招商引资,引鸟筑巢,借梯上楼。奇迹出现了。一年下来,商丘城市的发展胜过过去多年。那6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那宽敞的二环路、京港大道、南京路,那挺拔的楼房,那新加坡、香港、北京等地的财团规划的仓储基地,甚至于那齐整的路灯、绿篱,都饱含着浓郁的京九情结。
朋友说,这浩大的工程,从决策到实施,商丘经受了超常的磨难和洗礼。他说他采访过地区的领导采访过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写过系列大特写,每时每刻,都从那紧张、热烈的建设氛围里,感受到了他们泰山压顶般的压力,扼腕断臂的决心,惊涛拍岸的气势,立木顶千斤的毅力。不论是领导还是群众,从他们的精神、情绪中,我倾听出一种似喷薄而出的太阳般的上升力,我把这种力称作“内驱动力”。
好一个“内驱动力”!我们的共识是:商丘的希望不仅仅在于“京九机遇”,而且更在于“京九机遇”呼唤出来的优患意识、开放观念、优良品质、敬业精神、科学水平。这种内在的力量和外在的机遇凝聚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和机遇意识,才是升华了的京九情结。
我们相约当京九铁路全线通车时重会在商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