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少女之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2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少女之死
李学江
10月31日,悉尼北郊火葬场,一个令人心碎的场面。
一位女中学生的葬礼正在这里举行。600多人——她的亲朋、她的老师、更多的则是她的同学,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冒着细雨含悲忍痛为少女送别。人们轻轻献上的上百束白玫瑰环绕在少女的身旁。有人用手轻轻地梳理一下她的秀发,有人则俯下身来吻一下她的额头。她的那些身着绿色校服的同学,泪水盈盈,紧握着彼此的手,有的互相抱头而泣,到场的人无一例外,胸前都佩带着镶有少女头像的徽章,徽章的底缘是这样一句英文:SAY NO TO DRUGS(对毒品说不)。
少女名叫安娜,是森林学校11年级的学生。据报道,少女是因上周末在悉尼城内一家“疯狂夜总会”吸食了一种俗称“艾克”的脱氧麻黄碱而致死的。安娜今年15岁,正当小荷露角的年华。她的遗像笑意流溢,朝气四射。“这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活泼可爱、生机勃勃的一个。”她的老师这样评价她。然而她去了,这朵未及舒枝展叶的花朵被毒品摧残了。
据她的女友回忆说,上周末,安娜花了70澳元买了一片艾克,吸食90分钟后在一个叫“腓尼基俱乐部”的夜总会舞会上发作。她开始出汗、作呕,后来一阵阵昏厥。她意识到是吸毒之过,很想回家。但她的女伴们却玩兴正浓,她清醒时留下的最后话语是:“我爱我的家,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不该到这儿来。”这样直到凌晨4点,她的一个女友才将她弄回自己的家中,她虽知安娜病得厉害,但未敢惊动父母,因为她自己也是瞒着父母溜去夜总会的。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当发现安娜病危送医院进行抢救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安娜之死被传媒广为报道后,澳举国震惊。数十万家庭通过电视观看了葬礼。数家大报发表文章和评论,就毒品毒害青少年发出惊呼。
据一些记者和警察进行的暗访发现,那些“疯狂舞会”举办的地点往往变换不定。许多是在废弃楼房的仓库里举行。里边乌烟瘴气,通风不良,常常只留一条通道,其它门全被封死,且没有烟火报警装置。售酒没有任何年龄限制,尤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在这里得到毒品比买包香烟还容易。
墨尔本的一个同龄少女承认说,我随时都能在朋友或“疯狂舞会”上买到毒品。那个牺牲者也可能是我,吸毒后躺在地上冒汗、作呕、抽搐,直到死亡。我们并非不知其危险,但一旦沾染便难以摆脱。况且那里有你喜爱的音乐,你可以通宵达旦地沉醉狂舞而无人干涉。一切忧虑和烦恼都暂时被抛到九霄云外,你只管尽兴地发泄,求得周末一时的解脱。而西澳州的另一项调查表明,那里竟有高达24%的中学生用过大麻。
少女之死引起了当局的高度警觉和关注。有3名涉嫌毒品的人已被提起公诉。新州总理卡尔对州议会说,将对腓尼基俱乐部提出起诉,该俱乐部的营业执照可能被吊销。此外,该俱乐部还涉嫌存在向不足法定年龄的人售酒的问题。维州总理肯奈特也立即作出反应,表示即将对疯狂夜总会的问题和危害进行调查。
少女之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悉尼先驱晨报》在一篇署名评论中分析了学校在进行有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建议将有关饮酒、吸烟、吸毒方面的教育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而总部设在墨尔本、在澳发行量最大的《先驱太阳报》则发表了一篇很动感情的悼词性社论,社论指出,少女死在悉尼,但不要以为悉尼是个例外。“这也是墨尔本的问题,是全国性的问题,是所有青少年和贩毒者存在的地方的问题。”“看到安娜那张可爱的面孔,你也就看到了处在危险中的整个少年一代”,“安娜的命运可能会成为其他少男少女的命运,安娜的悲剧可能会成为其他家庭的悲剧。安娜的死提示了潜伏在天真无辜而又好奇的少年中的危险。”
在葬礼上,安娜的父亲沉痛地发出呼吁:“我希望青年人记住安娜的教训,不可再去吸毒。”
然而,尤为令人不安的是,就在安娜葬礼结束不到一小时,新成立的缉毒特警队便从空运到澳的橄榄球里一举查获了价值50万澳元的2000片艾克——那种致安娜于死地的毒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