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鞠躬尽瘁为人民——记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3
第1版(要闻)
专栏:

  鞠躬尽瘁为人民
——记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
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北京日报记者
11月2日下午,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那颗日夜操劳的心停止了跳动。
一位身在大都市,又主管经济工作的高级干部,两袖清风地去了。
11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说:“李润五同志兢兢业业工作,诚心诚意为广大市民服务,是一个优秀党员、优秀干部。”
一位人民公仆的最后八天
11月2日早晨7点多钟,李润五同志照例提前走进办公室。他感到心力交瘁,一边吸氧,一边开始批阅文件。
李润五患有高血压,一些日子以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胸闷、气短等症候。医生、身边工作人员、家人多次劝他住院治疗,他总说工作忙。就这样,他一直与氧气瓶为伴。
8时45分,李润五准备参加关于北京市汽车工业发展的汇报会。他提前来到市政府北楼,与市长李其炎和市委常委欧阳文安研究工作。忽然,他头歪向一边,两手握拳,牙关紧咬,失去了知觉。李其炎急切地喊道:“润五!润五!”室外的同志闻声而进,一位有经验的同志把随身携带的“硝酸甘油”塞进他的嘴里。市委医务室的医生迅速赶到,市急救中心的救护车飞驰而来,实施了多种方式的抢救,可李润五同志的心脏只是微弱地颤动。经过6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下午3时15分,医生不得不含泪宣布:李润五同志因大面积心肌梗塞辞世。
闻讯赶来的干部、工人和居民聚集到医院门口。许多人失声痛哭:润五,你才56岁,你走得太早了。你是为老百姓累死的呀!
李润五生前的最后八天,是忙碌的八天。
10月24日晚,北京焦化厂告急:存煤只够烧两天了。26日,焦化厂被迫停炉,供应百万北京居民烧火做饭的煤气告急!李润五忧心如焚。他四处筹措资金,寻找煤源。
10月27日清晨7时,他步行到市政府,已经有几拨基层同志等他处理问题。上午9点,他听取了华北电管局、北京供电局“9511”工程汇报。下午和晚上他又参加经贸洽谈。
10月28日,星期六。他凌晨5时动身,赴石家庄参加经贸洽谈会,晚上9点多才回到家。他感到胸口不适,不得不吸氧。
10月29日,星期日。按老习惯,他骑车到机关批阅文件,并到郊区几处煤矿察看。
10月30日,他上午参加京唐经济协作座谈会,下午到京郊怀柔县与全市工业系统的领导干部一起学习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探讨北京工业发展战略。晚上6时参加一个发奖仪式,7时赶到二轻系统参加外贸洽谈。当晚身体极度不适,再次吸氧。
10月31日,上午到机关处理问题,9时10分去参加第二届国际电力设备暨技术展开幕式,途中顺便拐进一个煤场,询问冬煤供应情况和老百姓对价格、质量的意见。下午参加市政府的常务会。晚上9点多回到家,吸氧。他已连续20多天吸氧,并大剂量服降压药。家人劝他去医院,他说:“现在是老百姓供暖用电的关键时刻,我离不开。”
11月1日上午,他出席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召开的会议,并在会上讲话。下午赶到京郊怀柔县参加市经委的一个会。中午他没有休息,亲自准备了一篇17页的讲话稿。乘车返城途中,他感到心脏难受,忙叫司机停车,在车里吸氧40分钟。司机含着泪低速驾车,这段平时只需个把钟头的路程,他们竟走了将近3个小时!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民公仆的工作日程表。
“全天候市长”
“全天候市长”,这是与李润五共事多年的一些同志对他的由衷赞叹!
李润五在东城区当区长时,机关早8点上班,可他每天7点15分就骑车到达。日子一长,群众掌握了这一规律,遇到难题,便早上去“堵他”。群众说:“咱区长天天都有群众接待日!”
他当了副市长,将这一作风带进了市府大院。去年11月的一天,他参加完下午的市政府常务会,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接着驱车两个多小时赶到唐山,参加京唐两市协作项目的签约,近零点才休息。他心里惦记着北京市民冬季取暖,早晨5点又赶回北京,开始一天的工作。他的秘书说,李润五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14个小时。
逢到节假日,李润五从没有在家休息过。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国庆节,他一大早必去燕化、焦化厂等企业走一趟。他直接去调度室、油品库、储气罐区。他惦记着液化气、煤气够不够用,质量好不好,生产有没有困难。负责北京居民生活用煤供应的市煤炭总公司副总经理胡华说,润五到过公司下属的250多个煤场。为搞到煤炭,他几乎跑遍了山西、河北的所有煤矿。56个春秋不长。李润五同志的“工作年龄”超过了他的“生理年龄”。按每个工作日8小时计算,李润五为社会至少多奉献了20年。
“不关心群众疾苦算什么共产党员?”
李润五常说:“我不是什么官,我是来给老百姓解决问题的。活一天就要给老百姓干一天事。”
一个雨天,当时在东城区当区长的李润五正在办公室工作,突然门被推开了。家住竹竿胡同的一个居民急火火走了进来:“听说您是专为老百姓办事的区长,我的房子漏雨了,您管不管?”李润五一听,放下手里文件:“走,咱们去看看。”他顶着雨推上自行车来到这户居民家中。他马上让房管局来人修理。这户居民感动地说:“李区长真是拿咱老百姓的事当回事。”
1985年11月,东城区一位老太太订的冬煤没有送到。当时任市经委副主任的李润五马上找来煤炭总公司刘副经理,两人一起赶到老人住家附近的煤场,打开仓库装上煤球,蹬着平板车给老人送到家里。
“不关心群众的疾苦算什么共产党员?”李润五总是这样说。
在东城区当区长时,为了改造好区里24所小学的校舍,李润五几乎每天都要骑自行车到各个学校察看工地,光是为了史家胡同小学的校舍改造,他就骑车跑了100多趟。学校的老师们回忆说:“那时每天一大早,就有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啃着油饼往学校赶。我们以为是工地的人,一打听才知道是李区长。”凭着这股劲,李润五当区长期间,硬是把东城区所有小学的校舍改造了一遍。
靠着这辆自行车,李润五跑遍了东城区的54条大街、778条胡同,察看了1500多个公共厕所,为老百姓解决了许许多多难题。
李润五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咱们都是党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就是只剩下一口气,也得为党和人民尽力。”
今年5月,北京门头沟区王平村一个小煤窑渗水,15个农民被堵在矿井中,生命垂危。李润五得知这一消息,当晚赶到事故现场,指挥救出了农民。有人对他说:“润五,你身子骨不好,该你管的你管,不该你管的就甭管了。”李润五说:“只要是党的事业,只要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我都管!”
一次,他在农贸市场看到一个市场管理人员正刁难个体商贩,当即喝止。那个市场管理人员瞥着眼问:“你是谁?你算老几?”李润五说:“我是李润五!”那个人一听吓坏了,连声认错,一溜烟跑了。个体商贩急得满头大汗,说:“今个是没事,明天他把这股气再撒回来可咋办?”李润五递给他一张自己的名片,说:“他敢再来为难你,你就来找我!”
李润五心系人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有一次,北京焦化厂煤气罐发生泄漏,需要带压带气检修,李润五赶赴现场,立即指挥抢修。李润五紧紧地站在焊接工人的身旁,一步不挪地看着他操作,直到排除险情,旁观的干部、工人感动得流泪。要知道,一旦煤气罐起火爆炸,李润五和这位焊工都将牺牲。在李润五的工作日志上,遇险遇难的记载太多了。
“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李润五1987年12月就任东城区区长后不久,一次会议上,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请区长谈谈工作设想。李润五在回答了代表提出的许多问题后,一口气说出了东城区有多少个居委会、联防队,甚至有多少个垃圾筒,数字准确,倒背如流。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区的情况了解得这么清楚,谈何容易!代表、委员们服了,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说:“这个区长干事儿,实!”
为了这个“实”字,李润五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他一生忌恨的是浮夸。一次研究统计数字时,他发现一些企业的产值很高,产销率却很低。他多次下基层调查,对浮夸现象坚决予以制止。
1993年初,他任北京市副市长,分管全市工业工作。他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提出了北京工业振兴发展的思路,并组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他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随身带一个统计资料本,上面记录着全市每天主要生产情况的数字。人们赋予他“活地图”、“数据库”、“总调度”的称谓,他当之无愧。
作为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多少事情压在他肩上!国有大中型企业困难多,工作难度大。但他总是充满信心,用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他到企业去经常说:“好的你们别说,就说难题,我来不是给你们施加压力,而是要帮助解决难题,否则要我这个副市长干什么!”在北京工业的各条战线,在企业改革的许多关键点上,在企业前进中遇到沟沟坎坎的时候,在企业的干部职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李润五一次次出现在他们面前。纺织一条街、北京手表厂大幅度扭亏、汽车城的初具规模、工业系统“跨越三环的结构大调整”、“名牌工程”的实施,都有李润五同志的心血。许多厂长、经理说,李润五对企业的了解不亚于我们这些厂领导。我们的甘苦、喜忧都装在他心里。他走了,我们心里像少了个主心骨。
“一生清廉两袖清风”
11月2日,李润五的女儿兰霞突然接到市政府的电话,说他爸爸病重,马上有车接她去医院。兰霞心里一惊:“爸爸从来不让我坐他的车,莫非……”担心不幸成为事实。兰霞哭诉着:“我长这么大,头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坐父亲的车,哪想到却是去看父亲的遗容。”
李润五为官清廉,有口皆碑。组织上给李润五配备的车,他从不让家属坐,就是顺路搭乘也不行。兰霞说:“有一天晚上,老家来的亲戚病了,要送医院。我问爸爸能不能用车子送送?爸爸说行!没料到,下楼后爸爸推来了自己的自行车,把亲戚送到医院。”
兰霞大学毕业时求爸爸帮助联系到大公司工作。李润五说:“你应该服从分配。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很需要大学生,你应该去。”当兰霞分配到北京热电厂工作后,一些同学到工厂来找她,见她身着工装从50多米高的高炉梯子上爬下来,都十分惊讶:“你爸爸不是个大官吗?你这个工作可够辛苦的。”
李润五的司机赵师傅说:“润五下基层有‘三不’政策:不通知对方,不让准备客饭,一般不带秘书。”不告诉对方,是为了便于了解真实情况;不让准备客饭是因为他看不惯大吃大喝那一套。如果时间太紧,他就在工厂食堂吃一碗面条。
李润五1939年出生在河北省丰南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0多岁就失去了母亲。艰苦的生活磨练了这位农家孩子。他边干农活边啃书本,农活干得是最好的,功课也是最出色的。1965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金属加工厂工作,9年后被提拔到市政府机关工作。这些年来,他的“官”越做越大,手里的权也越来越大,然而他从不忘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
李润五一家三代人长期挤在一套三室没有厅的住房里,直到今年春节后才迁入市政府分配给他的较为宽敞的新居。一年冬天,北京锻压机床厂的几个职工到李润五家看望老厂长。他们看到家具、摆设连一些普通职工都不如,房子还这么挤,说:“这哪儿像副市长的家?”李润五憨憨地一笑,说:“我们家就是一个普通市民的家。我是副市长,也是老百姓。”李润五的妻子为了让丈夫休息好,晚上经常打地铺;孩子们也抱怨拥挤。李润五说:“现在住房困难的群众有得是,我们没什么可抱怨的。”
11月10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许多与李润五共同工作过的同事,李润五关心过的工人,帮助过的市民,看望过的残疾人,依依不舍地为李润五同志送行。一座丰碑矗立在人们心中!
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最近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干部、党员向李润五同志学习。(附图片)
1994年5月26日,李润五同志(左二)在北京手表厂考察。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