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世纪的跨越——记新疆独山子14万吨乙烯的诞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4
第2版(经济)
专栏:

  世纪的跨越
——记新疆独山子14万吨乙烯的诞生
祝谦高炬
1995年8月6日12时12分,这是新疆人值得纪念的日子:一束耀眼的火光,腾起在120米高的火炬口,独山子14万吨乙烯投料点火!
8月30日,不同种类的合格产品,已捧在为此期盼了3年之久的建设者手中。
9月12日,设备运转正常,产品源源流出,它向人们宣告:14万吨乙烯投料试车一次成功!
高空中那团昼夜燃烧的火炬,那源源流出的化工产品,标志着祖国的大西北终于有了乙烯,新疆经济有了新的增长点。乙烯工程的建成,新疆一年可增加工业产值27亿元,创利税10亿元,开创了一个空前的历史纪录。
素以农牧业著称的新疆,能否跨越自身障碍,冲出草原,走向世界,实现一个创世纪的跨越?人们长久地观望着。如今,事实证明:新疆不仅在大漠荒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洲经济,同时,也毫不逊色地将石化工业推进到现代科技的前沿。
新疆是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油田,已探明石油天然气预测储量约300亿吨。然而,石油化工是“短腿”,每年要筹集7亿余元资金,到国内外购买乙烯原料,来维持自己的化工生产。“捧着金碗喝清汤”,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新疆的石油只有走深加工之路,才能摆脱“贫油”的困境,才能加快新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国家要把新疆建成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的原因所在。
1992年夏天,独山子乙烯工程上马了。它吸收了英、美、意、德、日、西班牙等10多个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9套装置中的4套主要装置是成套引进的。整个乙烯工程安装钢结构件1万多吨,设备3352台,各种仪表23528台,管线1000多公里,电缆1662公里。按装置数量、流程长度、加工深度、管理程度等综合指标看,已相当于30万吨乙烯规模,打下了扩展的良好基础。
当初,不少人怀疑,新疆天气严寒,有效施工期短,上的又是高、精、尖技术项目,行吗?事实作了最好的回答。乙烯工地上的人崇尚一个“干”字,“吃3睡5干16”,吃饭睡觉8小时,其余时间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在48米塔吊上的司机何艳玲,为了减少上下塔吊次数,节食节水,实在太渴了,就含一片润喉片,上塔吊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正值酷暑,罐内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焊工钻进去,一干就是几小时。有人晕倒了,抬出来,又有人冲进去……紧要关头,干部工人成月吃睡在工地。工程指挥长杨生汉说:“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换来惊人的成就。”
当一座现代化工城崛起在戈壁荒滩上时,国家计委一位专家见了,连连赞叹:计划工期39个月,有效工期只有25个月,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参与工程的意大利TPL公司总裁格莱柯先生伸出了大拇指:这么短的时间完成9套装置,这是我见过的乙烯工程的奇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说:“独山子乙烯是石油战线搞乙烯的一面旗帜!”
为了驾驭高技术,从乙烯建设之始,指挥部就投资2000多万元,培养了3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在国内专研,有的出国深造。全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78%。就连副指挥长杨建国这样主持工程常务的人,也“憋”会了英语,可以与外国专家交谈。他很轻松地对我们说:“这是逼出来的。一着急,就学会了。”
独山子14万吨乙烯一次投料成功,创造了一个奇迹。其中的艰辛,并非“一着急,就学会了。”它饱含着汗水、泪水甚至血水。如今,扩能至20万吨的工程又上马,8万吨烷基苯在立项……独山子乙烯厂的工人,快马加鞭未下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