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以人为本——唐山市创建文明城市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巡礼

  以人为本
——唐山市创建文明城市印象
本报记者傅旭
这几年,唐山的名声越来越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翻翻唐山几年的大事记,记者注意到,在这个冀东重工业城市,曾连续举行过4次全国的和国际性的运动会。承办运动会,是实力的考验。“硬件”要过关,“软件”也不能含糊。在某种意义上说,诸如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风气等“软件”,更显重要。
记者恍然了:是这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把唐山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唐山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国庆前夕,记者来到这里。
“窗口”的背后
街道上干净整洁,行人车辆井然有序。
“您好!您想看点什么?”记者走进商店,笑容可掬的售货员上前问道。“您好!您要办什么业务?”走进邮局,实行站立服务的工作人员客气地询问……入夜,市中心凤凰山顶的凉亭上,霓虹灯闪烁;主要街道两旁的树上,亮起了串串彩灯,犹如一条流光溢彩的星河;从京津和东北进入唐山,人们还可以看到用彩灯装饰起来的光门。
记者暗自想:唐山的“窗口”确实不错。不过,说“窗口”,自然是让人看的。这几年,不少地方都舍得花力气,令人悦目的“窗口”越来越多,但顾客、游人兴冲冲而来,垂头丧气甚至怒发冲冠而去的情景也非鲜见,尤其是热闹一阵子的现象,实在让人头痛。唐山的“窗口”以后会不会重蹈覆辙?记者有意向“窗口”里面望去。
走进商业大厦,顾客会看到这样一块牌子:一边,红字:“红榜”;一边,黑字:“白榜”。顾客的表扬写在“红榜”下的格子里,批评意见写在“白榜”下。记者看到,这天的“红榜”有几条,都是表扬服务态度热情的,“白榜”尚是空白。在建设路电信支局,记者也看到类似的“红白榜”。据了解,唐山百货大楼和整个邮电系统都推广了这个作法。在路南地税局,记者感觉仿佛到了部队——着装整齐,环境整洁,办公用品整齐划一……再聊聊,知道这里有严格的规范化服务。行为举止、稽征管理、监督措施、奖惩办法,规定得清清楚楚。
从市文明办那里,记者了解到,全面提高“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的工作,在唐山已经开展好几年了。先是“创三优”竞赛活动,后又组织40个“窗口”行业的近千个单位,开展“创文明城市规范化服务达标”竞赛,对职工的职业道德、纪律和技能培训率达到95%以上。市文明委适时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广典型;尔后,转身直指劣质服务单位,实行“警告通知书”制度……
脉络很清晰,一步一个脚印,不是应付“差事”。从多数入手,个别整饬,有板有眼。尤其是它的“规范化”,给记者留下很深印象,可以说是唐山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特点。
记者释然了:唐山的“窗口”,有望持久明快,因为它有着一种高层次的监督机制和环境。这种大环境和监督机制是怎么形成的?它又将导向什么样的天地?记者继续寻求心中的答案。
在“人”字上做文章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结底,也是为了造就千千万万个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人。唐山的领导人深悟了这一点。“以人为本”,这个响亮的口号不间断地落实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从1988年起,他们就在“人”的问题上做文章,1993年以后,更进一步把工作推向全社会,并顺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用简明易记的词汇“五治”,概括创建文明城市的重点内容;调动全部舆论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动员;建设四支骨干队伍;实施三项细胞工程;全市统一组织大规模的文明市民教育;完善竞争、奖罚等各项制度,逐步确立起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机制……
脉络还是那么清晰:从易于组织的单位职工入手,在企业全面推广冀东水泥厂全员争做文明职工的经验,尔后,顺势依岗位——家庭——社会逐次展开。
市文明办编了一本《唐山市文明市民读本》,已印行了10万册。书不厚,8万字,但挺全面。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振兴唐山讲起,说到公共交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游乐、医疗等各个场所的道德规范,及至居民楼走道、门前屋后别乱堆杂物等等。
记者的第一个感觉:它不是教科书,对象是普通市民,目的性很强,就是动员群众,吸引群众投身于自身教育中。也出此考虑,它的语言亲切生动。“有人喜欢深夜去屋外‘侃大山’,但你如坐在人家的屋檐下,就得轻声点,别搅了人家的好梦……”诸如此类的语言充溢书中。
市文明办的同志介绍说,这项活动在建设文明城市的第一个阶段已经开始酝酿,一年后,准备就绪,全市建立了260多所文明市民学校,完成了对基层骨干的培训,转入大规模的全民教育。市文明委下发了《文明市民教育实施方案》,对15—65岁的市民普遍轮训。
大规模群众性活动成功的基础,在于符合群众的愿望,但这并不等于它一定能成功。唐山人将检查机制纳入活动中。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建立考试题库,闭卷考试。去年12月和今年6月,已进行过两次。市五套领导班子成员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带头参加。试卷由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评判,两次考试的及格率分别达97%和98%。年底前,还将有30万人参加考试。
唐山人还有后续手段:全市“文明市民”知识竞赛,市电视台分期播放近3个小时的决赛录像;组织青少年开展遵守社会公德志愿者行动;评选职业道德标兵和文明市民标兵;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借几次运动会的东风,专项管理和突击治理相结合……
新风拂面
唐山的这场大规模的文明市民活动,效果如何?
记者没有着意了解诸如生产产值、利税等数字。一者,唐山的物质文明“一手”早有耳闻,这里有闻名遐迩的冀东水泥厂、半壁店钢铁集团、豪门集团……河北的“第一村”、“第一镇”都在这里;二者,记者觉得,如果刻意把两者生拉硬套,未免理解不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应有的关系。后者反作用于前者,是必然的,但一般也是滞后一些的。以“急功近利”的目光看待精神文明建设,在一定的时空,会加剧精神文明建设的表面化及“一阵风”的现象。
记者面前摆着4本《学雷锋十佳事迹选》,它们是唐山市文明委编的。从1990年开始,唐山每个月都评“十佳”,迄今已经6个寒暑。每月初,经过层层评选出的“十佳”,名字和事迹出现在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的头版头条,广播、电视里也有他们的声和影。
市文明办的同志讲了一件事,由此,记者看到了创“十佳”,是如何深入人心的。
一天,他们接待了一位从百里外的滦县赶来的小伙子,他叫鲁凡利。他问文明办的同志,前天,他们兄弟俩卖花生时,服务员多找给他一万多元,他冒雨主动退还了,这可不可以当“十佳”?文明办的同志听后连声说,“当然可以”,立即与当地联系,核实情况。他俩当选“十佳”后,乡里奖励了600元,他们一分没要,全捐给了当地学校。
记者感悟了:唐山的“窗口”先靠上边监督,继之以大环境下更主动的群众,顺序下来的结果,应该就是:自觉——自然,持之以恒,总有一天,“窗口”不复存在,里外一般。以人为本,获民心,得民力,聚民气,还是我们党多年力行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到离开唐山的时候了,记者想起那个有关它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天外飞来一只金色的凤凰,降落在冀东这片土地上,从此,这里崛起了一座秀丽的山峰——凤凰山。不知又过了多少代,山周围的地下涌出了乌金,地上生出了彩陶,人们在这里建起了村镇和工场,它就是今天的唐山。
如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金凤凰”也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它正在锤炼这块土地,把它带进更辉煌的21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