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再崛起的菲亚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5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再崛起的菲亚特
本报记者蒋亚平史克栋
金秋时节,为了庆贺自己的“双胞胎”——Bravo和Brava问世,菲亚特推出了一场全球庆典。近2000名与汽车有关的编辑记者,被请到意大利都灵市——菲亚特集团总部所在地。都灵市成了“菲亚特市”。6条主要大街,飘扬着印有菲亚特标记的彩旗,各大商店的橱窗,变成了各种菲亚特汽车零配件的“大观园”……据悉,此次推销新车,菲亚特集团破费2000亿里拉,约合人民币10亿元。
前几年菲亚特却有点囊中羞涩,备尝酸甜苦辣。1993年,菲亚特亏损10亿美元。1994年大获全胜,盈利12亿美元。作为意大利民族工业的旗舰,菲亚特生产包括小汽车等7种车辆,最少占意大利市场的35%,欧洲市场的11%;最多占68%和26%。
菲亚特东山再起,大的背景是欧洲经济的复苏和意大利里拉贬值。主要原因,还是菲亚特集团痛定思痛,进入90年代后,加大新车型的开发投入,及时向市场推出新产品。1994年,菲亚特开发出7个新产品,主要是靠一种叫“Panto”的新车,在欧洲重振雄风。这次推出的新车Bravo和Brava,菲亚特奋斗32个月,斥资10亿美元,在车的外形、颜色、安全、节油、低成本上,都作了大量改进和创新,是今年计划推出的8个新产品的一部分。
进入90年代以来,菲亚特力图在世界市场上取得胜利,一直在两条战线前进。即在大力度、快速度、高质量推出新产品,争取在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中多占一些份额;同时,推进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全面、整体进发。利用当地相对便宜的劳动力和土地,瞄准当地巨大的市场空间,同他们合作生产汽车。
与日美德法等国的汽车公司相比,菲亚特显然是中国市场的迟到者,尽管他们近两年在中国的汽车销售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包括同属菲亚特集团的依维柯汽车已在中国南京生根,并开始有了广泛的影响。
其实,作为中国人,尤其是北京人,对菲亚特三个字并不陌生。在80年代早期,人们常在北京的长安街,在大街小巷,发现一种小巧玲珑、叫菲亚特的微型汽车。我无法把这小菲亚特同宽敞、结实、漂亮的菲亚特—Bravo和菲亚特—Brava联系起来。不过,这最早的微型汽车却对中国人有点特别的意义:这里出现了中国的第一批小汽车拥有者。
按照菲亚特汽车公司驻北京办事处主任艾大伟先生的说法,这种车叫126P,根本不是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生产的。其生产、销售、维修,都由前波兰负责,不过是用了他们的许可证,没经允许便销往中国。
这已经是过去了的故事。菲亚特以意大利人特有的热情和骄傲,执意要中国的消费者领略到意大利汽车工业的硕果。菲亚特有这个资本。她创建于上个世纪,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公司之一,著名的法拉利赛车,就是菲亚特汽车皇冠上的一颗令人心仪的钻石。
我们始终兴趣盎然的问题是:作为后来者的菲亚特,靠什么同那些已在这个市场颇有根基的其他外国大公司竞争。
艾大伟说,菲亚特若在中国生产小汽车,将坚持这样三个原则:一是采用全新的90年代车型,而不是将已在本国淘汰的车型拿到中国;二是向中国输出最先进的技术,并且合作开发相关的零配件生产,而不仅仅是借建厂卖配件;三是在积极帮助中国提高国产化率的同时,帮忙把好国产化零配件的质量,而不是撒手了之。
艾大伟的说法在他的老板那里得到了最新、最有力的印证。10月15日,菲亚特集团董事长阿涅利在意大利的米兰向中国政府总理李鹏作了同样的表示。艾大伟向我透露,意大利政府和菲亚特汽车公司,已经同中国有关部门签订了共同开发菲亚特—178电动汽车的协议。对菲亚特来说,这应当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突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