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静乐县的“希望效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爱心共筑希望工程

  静乐县的“希望效应”
李山
山西省静乐县实施希望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基础教育的发展,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办学热情,鼓舞了人们扶教脱贫的积极性。用当地人的话说,这是希望工程带来的效应,希望工程是“酵母”,它给静乐县带来的巨大变化,远远地超出了希望工程本身。
增强了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后劲。现在静乐县受希望工程救助的学生已有208名小学生升入初中,有4名初中生分别考入中专和重点高中。静乐县实施希望工程4年间,新建5所希望小学,解决了这里的学生无校可上的问题,为农民后代人人有书读、增强贫困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开拓了一条通达之道。
激发了全民重教兴学的热情。静乐这样的穷县要办好教育,不能向财政等、靠、要,而应该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方针,鼓励和引导群众投资,共同参与办教育。1991年以来,静乐县抓住实施希望工程的机遇,大力宣传社会各界、海外赤子“尽爱助之心,筑希望工程”的动人事迹,引导全县人民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发动群众,改善办学条件,出现了一个个动人场面。今年,文化部所属北京音乐厅通过义演募集10万余元,在县城西关村援建“爱乐希望小学”,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干部群众办学的积极性,西关村委立即无偿献出6亩水浇地,群众自愿捐款10万元。5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克服困难捐款近600万元,新建、维修校舍面积3万余平方米,为217所学校配备了教学仪器,这对群众生活尚不宽裕、财政捉襟见肘的贫困县来说,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希望工程使许多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希望小学彻底改变了过去破烂不堪的校舍。数年来的事实证明,被救助的学生学习尤为刻苦;有的已升入初中,有的已考取中专学校。希望小学的教风严,学风浓,教学成绩显著。去年,全县小学升初中考试,上店希望小学有5名学生名列全县前10名,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希望工程的组织实施,给静乐教育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把重教作为三个战略重点之一,全面推进,作好后继工程,以使希望工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基本思路是,继续发挥宣传工作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树立希望工程的形象,扩大筹资和救助的规模,在积极争取外来“输血”的同时,力争变“输血型”为“造血型”,形成集救助、自助为一体的工作模式。大胆探索,把希望小学办成农、科、教结合的试验校。根据资源优势、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开办“小农场”、“小林场”、“小饲养场”、“小砖场”等小型校办企业。组织师生开发校园经济,向学生传授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脱贫致富的本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