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巨力时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8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巨力时空
刘汉太赵顺年
一定的时空构成了历史,而一定的历史又必须由时空加以阐释。不是么?几年前,“巨力”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然而现在它已经成为拥有年生产25万辆能力的“中国农用三轮车之王”了。考察这个“五龄童”成为“巨人”的历程,我们便会惊奇地发现,它的成长史完全印证了“巨力时空”的话题。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千车群集,万头攒动。这是1990年的11月,一年一度的全国农用车订货会正在邯郸举行。11月7日,会议已经临近尾声了,会场中央却突然冒出了两辆草绿色的“巨力”牌农用三轮车。它那鲜艳的色质分外惹人眼热,呼啦一声,人们把它围住了。仔细看那车,一改传统的车体分家为厢桥联体,再加上先进的“一字档”和“节能型”,顿时使它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立时,会议掀起狂飙,订单雪片似的飞到巨力人手里……
此情此景,使厂长王清华兴奋得不能自已。他抓起话筒大声向党委书记何忠信报告着喜讯:“老何,这回我们奇袭成功,一下订货1600万元,等于全厂一年半的工作量啊!”
泪水在何忠信眼中烁动。抚今追昔,心潮澎湃,不由得陷入了往事的回忆……
“巨力”的前身是潍坊汽车配件厂和钢制家具厂。两兄弟原是一家人,60年代分开后也一直合用一个配电室。王清华与何忠信虽分属两厂,各为其主,但一直往来密切,脾气相投。那年,王清华五旬有三,而何忠信刚四十出头。这两个人,一个是知命之年壮心不已,一个是盛年奋发雄心勃勃,但都遇到厂子规模小、效益低的难题,都在寻找突破点。有一天,王清华忽然心生奇想,脑中掠过农用三轮车的影子。他觉得中国有八亿农民,农村的市场最大,以两亿户平均10户1辆车计算,它的需求量就是2000多万辆,可目前的产量才几十万辆,缺口太大了!1987年,他就打过生产农用三轮车的主意,但上面未允许,事过三年不禁又有些故态复萌,便带了四五个技术人员,悄悄住进一家农用车专业生产厂家,在那儿一气儿呆了20天。口问,耳闻,眼观,走访,从产品结构到车型设计,从内部管理到市场营销,他记了一脑子,装了一肚子,细枝末节弄了个明明白白。返回时,还特地买了两辆车回来作“模特儿”。
王清华是个五十年代毕业于机械中专、六七十年代辗转于四五个机械厂家、有着十年技术十年经营经验的厂长,也是个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人物。这农用三轮车一上心便终日挥之不去。王清华把自己的想法给何忠信一说,他当即拍手叫好。于是在区委的支持下,10月20日,墙拆了,厂合了,一个市场经济中的弄潮儿——潍坊巨力机械总厂诞生了。
王清华和何忠信都有共同的看法:产品上得晚不可怕。只要我们高起点上马,高质量取胜,就有可能后来居上。
听说一个月后要开全国订货会,王清华急得火烧火燎。他把技术人员召集起来,限令他们20天内拿出样品到邯郸会上亮相:既是投石问路,也是突然袭击。
王清华钉在了车间。月黑更深,夜凉如水。大伙儿见厂长两眼通红,都劝他回去眯一觉,可他说啥也不走,说:“产品就是我的魂儿,车没造出来,我哪能睡得着?”车间灯火通明,仿若白昼。大家在推敲着,劳作着。繁忙的身影投射在墙上,似一幅幅水墨画。巨力人选择的是“下里巴人”中的“阳春白雪”——厢桥联体的三轮车,这对一个从未生产过此类产品的新厂来说,不亚于厨师奏乐,困难可想而知。但困难再大未挡住巨力人的脚步。没有资料,他们就把样车拆开,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分解、测绘,然后根据参数改造设计。车间里锯的锯,焊的焊,弧光闪闪,机声隆隆。日子如白驹过隙,大家的脑中也鸣响着倒计时的钟声:抓紧,抓紧……
时光在一步一步地流走。
巨力人在一秒一秒地争夺。
半个月过去了,样车终于进入了组装阶段。
11月5日,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日子啊!早晨五点,大地沉寂,星光朦胧,城市还在梦中,但经过几昼夜奋战的巨力人却全无困意,几个小伙子兴奋地跳上了刚装成的样车,驾驶着在院里兜起圈来,那突突的机声和嗬嗬的笑声,溶入晨曦中鸡啼与早市的喧哗……
王清华顾不上休息,拉上样车便直赴邯郸。满以为赶了个晚集,不料被用户看好的产品却使订货会的落潮变成了涨潮。卧薪尝胆,好梦成真,巨力人终于撕开了市场铁幕的一角!
如果说邯郸订货会使巨力厂一诞生就交了好运,那么巨力的真正崛起却是在抓住机遇后的迅速膨胀。
1991年,巨力人一下向社会奉献了2万台产品。1992年新年伊始,巨力厂召开总结动员大会,王清华提出了年产5万台的目标。
下围棋不走银边金角,要下就下天元!这便是巨力人的气魄。
市场的“天元”在何方?经过对江北地区农用车市场的分析,王清华发现:“天元”在河北——河北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它所处的区位可以对内蒙古、山西、陕西、东北三省进行辐射,因而占据河北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必须建立一支销售大军!王清华以1/6的比例,一下从车间抽调近百人关起门来办学,既学销售知识,又学农用车原理,经过严格的考试达到人人会组装、会调试、会维修、会宣传。就这样,巨力“黄埔军校”的首期学员飞向四面八方,100多个销售网点成为闪烁在棋盘上的“气眼”。一时在燕赵之国卷起了一股巨力旋风。
的确,真正的“天元”在于人心。王清华听说河北固安县一农民买了辆车不到三个月就发生挡风板断裂事故,立即驱车数千里前去慰问。他不仅为其更换了车辆,而且赔偿损失60元。用户说什么也不收,说:“你们的服务如此及时,这就够使我们信得过的了!”
巨力人的“天元”观使自己牢牢在河北站稳了脚跟,产品开始朝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地进发,一路走俏。1992年底。当中国消费者基金会将一块镌有“全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金奖”的奖牌授予巨力集团时,王清华的眼睛湿润了。
啊,这奖牌倾注了他和职工们多少心血,包容着多大的含金量呵!
一个企业能否做到对市场永久占有?王清华的回答是:能。
当然,这取决于决策者对市场时空性的认识与把握。去年底,王清华算了一笔帐:一辆车运到西安,成本是400元,运到哈尔滨是600元,而在当地建厂直销呢,再加上电力、劳力、原材料等的优惠,一辆车至少可以降低成本200元。更重要的是,随着销售空间的扩大,企业的运力、运费将难以负载,维修服务更将顾此失彼或鞭长莫及。
机遇来了。根据销售员的反映,河北省遵化市农修厂和车身厂是一对可以信赖的伙伴。王清华的欲望重又燃烧起来。经过一番考察和谈判,王清华决定利用对方的厂房和辐射东北三省的区位优势,派员直接建厂管理,而对方则负责车架与车斗的生产与巨力车配套,产品的销售由总厂根据市场统一调度。不久,它们又以同样方式利用太原播种机厂的条件建了分厂,使月生产能力达到1000台左右,从而在农用车市场十分火爆的三晋之地打开了一座城门。
岂止遵化、太原、济宁?在王清华的版图上,还有乌鲁木齐、海口、荆门等地的分厂,它们不仅是巨力手与脚的延伸,而且是巨力生存空间的拓展,当然也包含着时间的开发——随着生产与销售、用户与厂家流程的缩短,便是对时间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可能地节省和利用时间,便能创造出一日胜于百年的奇迹。
是的,巨力的天空是绚丽的,王清华是这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星。
他把头朝向天空。那是个博大而深沉的世界,浩渺,深邃,神奇而奥妙无穷,他的心早已被它的巨力抓住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