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科技兴绵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9
第1版(要闻)
专栏:

  科技兴绵阳
本报记者季音
被誉为“中国科学电子城”的四川省绵阳市,把10月16日我国试验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的日子定为本市的科技节,因为在这个历史壮举中,包括两弹元勋邓稼先在内的绵阳科学家曾经作出过杰出贡献。今年科技节前夕,绵阳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绵阳人检阅过去几年的丰硕成果,正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精神,部署今后的工作,绘制新的发展蓝图。
这个地处川西北的内陆地区,10年前,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当薄弱,日用工业品大都来自上海等沿海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80元。昔日的绵阳就像是一只徘徊在大巴山畔的老绵羊。
但今日的绵阳,已成了一只奋飞的雄鹰,近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6.9倍和7.6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4年的58%,上升到1994年的85%,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4%。农业也随之兴旺,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0元,比十年前增长3.3倍。综合实力由四川省的第7位上升到第3位。
绵阳市的变化,来自以科技兴市战略为核心的社会改革。十年前,改革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绵阳往何处去?严峻的课题摆到了人们面前。绵阳市的领导清楚地认识到,绵阳虽然没有沿江沿海的地缘优势,自然资源也并不特别丰富。但绵阳有一支国内少有的强大科技队伍,这就是60年代三线建设中进入绵阳的95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这是一个藏龙卧虎的科技人才聚集地,它拥有8万多名各类科技人员,其中包括8位中科院院士和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第一流人才和国内第一流的科研设备。可惜这支强大的技术力量,由于旧观念与旧体制的束缚,长期被封闭在深山里,与绵阳的地区经济处于隔绝状态。
要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解放思想,改革旧体制,发扬绵阳的优势,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实现绵阳经济的起飞。市委和市政府正式作出了实施科技兴市的决定,吹响了向科技大进军的号角。
绵阳市把加快军转民工作作为科技兴市的突破口,实行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军地一体化三步走,层层推进,把强大的军工科技输入地方经济。近几年来,全市共实施军转民项目116项,向地方转移科技成果1700余项。以电子工业为龙头,创出了一批在全国市场上享有盛誉的名牌产品。
科技的输入也改造了绵阳的传统农业。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现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已初具规模,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采用新技术的面积已达90%以上。科技在农业产值增长中的比例达51%。
有投入才有产出。绵阳市在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中,努力增加投入。近几年中共投入几十亿元资金。今年科技投入占全市财政支出的3.3%,这在国内是鲜见的。
绵阳的科技兴市立足于高起点,着眼于高新技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在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矗立起一座座新厂房。目前进入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5家,今年预计可创收入30亿元。它是全国办得最好的开发区之一。最近,绵阳市已制订出一个向21世纪进军的“科技兴绵”宏伟计划,争取到本世纪末再增销售收入500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