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中国音乐剧的症结在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19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国音乐剧的症结在哪里?
韦明
中国观众陌生的领域
欧美音乐剧诞生近百年,吸引着不同肤色的亿万观众,走进大小剧场。
我国音乐剧起步只有十多年,处于新生的萌芽时期,在观众中,还是一个陌生的新名词、新概念。
从1982年起,歌剧界的一批勇士,突破歌剧固有的定势,闯出一条新路,创作了一批崭新样式的新作品。它们有的仍称为歌剧或地方歌剧、通俗歌剧,有的则称为喜歌剧、抒情轻歌剧、歌舞剧、歌舞故事剧、音乐话剧等等,其中绝大多数主创人员当时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音乐剧这一音乐戏剧形式,或知之极少。
1988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首届音乐剧研讨会,对中国音乐剧概念的界定、音乐剧的特征、我国音乐剧代表性的作品等等,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可惜,会议内容未向外界作广泛宣传,影响很小,未能取得社会的共识。中国音乐剧在全社会中,仍处于陌生、朦胧状态。
大歌剧和音乐剧在外国人眼里很容易辨别,因为两种艺术形式迥异,而我国民族歌剧和音乐剧由于都是运用歌唱、说白、表演、舞蹈诸种手段,形式近似而难以区别。日本著名音乐剧导演(兼四季剧团团长)浅利庆太在北京一次音乐剧座谈会上说:“我看你们的《白毛女》就是音乐剧类型的优秀作品,中国有很好的传统。”
    为什么在中国如此艰难
十多年来,我国创作了有一定影响的类似音乐剧的作品约二三十部,全都是由歌剧院团或歌舞团、话剧团演出的,如在全国具广泛影响的《芳草心》,是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演出的;在省市体育馆演出2000场以上的《搭错车》,是由沈阳市话剧团演出的。这两部作品虽然曾引起强烈的震动,但戏尽人散。至今12亿人口的中国,没有一个专业队伍,也未建立一个音乐剧演出实体。最近上演的一部颇多争议的《秧歌浪漫曲》,资金落实后,曾联系11个演出团体,都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有的已投入排练,又匆忙撤消,最后,在临近绝望时终于请到了吉林市歌舞团,第一次承担了演出音乐剧的任务。
缺乏资金,没有实体,举步维艰,个人力量再大,毕竟有一定极限,偶然促成一次尝试,也是昙花一现。我国音乐剧十多年来时隐时现,花开花谢,自生自灭,其根本性的问题之一,是没有演出实体,至今也未能建立一支音乐剧的专业队伍。
《秧歌浪漫曲》,既有好看的戏剧故事情节、动人流畅的音乐旋律,又有火热的大秧歌、能歌善舞的角色,但为什么争论很大呢?
秧歌在广大农村中赢得老百姓的喜爱,近年来不少大城市的街头巷尾老人也带头掀起了秧歌热。然而,在大中城市中,走进剧场观赏音乐剧的观众,最主要的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音乐爱好者和青年。据我个人观察,城市青年对秧歌并不热衷,且极少参与。
还有,一般群众自娱性舞蹈,要转化为剧场组成部分,单一的民间秧歌语汇是很难胜任的。更何况舞蹈在音乐剧中还要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创造戏剧特殊意境、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完成舞台角色形象的完美塑造。
如在剧中被普遍称赞的一段男女主人公诀别时回忆恋情的一段对唱,载歌载舞,情深意重,运用秧歌、二人转等手段,再现难忘的情景,表现人物的表层,尚可恰如其分,但随着人物心理冲突的推进,如果缺乏新的舞蹈语汇,没有丰实的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就无法充分揭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巨大苦痛,就难以歌、舞、戏相结合,造成人物情感爆发的至高点。
再如前几场已经毫无保留地出现过多次热闹的大秧歌场面,耍手绢、扔手绢、翻跟斗等等高难技巧都已用尽,终场最后的大秧歌,只能是毫无新意的重复,再也掀不起应该有的动人心魄的全剧最高潮。
    音乐剧出现发展好势头
今年中央戏剧学院和儿童艺术剧院先后上演了美国音乐剧,战友话剧团和前线话剧团又在南北各地上演了音乐话剧。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破天荒地创办了音乐剧演员培训班,加上民族音乐剧《秧歌浪漫曲》的公演,新闻媒介也开始热情地关注音乐剧的各项活动。这一切呈现我国音乐剧发展的好势头。我想顺便提醒一下,需要正确引导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我曾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提出“音乐剧就是大投资、大制作”,这种片面性的提法,很容易造成误解。我们在介绍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剧代表性作品时,也过多地宣扬它耗资百万、千万,甚至剧场都为之改造,而对更多中小型的各种样式的国外音乐剧,则很少提及,把最具群众性、最有“俗”文化特征的音乐剧,宣传为富丽堂皇贵族化的殿堂,不免使人望而生畏。其实,我们当前最需要的是积极反映现实、轻便易行、产销对路、走入市场、招徕观众的音乐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