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西奈文物“完璧归赵”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06
第6版(国际)
专栏:埃及通讯

  西奈文物“完璧归赵”记
本报记者刘水明
去年12月30日下午2时半,一支由23辆蓝色运输卡车组成的车队,在警车的导引和卫护下,徐徐驶入开罗市中心的埃及博物馆。当车队从“十月六日”高架立交桥上盘旋而下,开进解放广场时,成千上万的市民站立道旁凝神注视,脸上流露着自豪的神情。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埃及从以色列接回的最后一批西奈文物,他们庆幸这些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连结亚洲和非洲大陆、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的西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漫漫沙海和嶙峋怪石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还与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传说和宗教故事紧密相联,吸引着人们前来朝圣访古。根据《圣经》记载,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在摩西率领下走出埃及,曾在西奈沙漠中漂泊流浪40年,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走出埃及在犹太民族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成为自主和自由的象征。犹太人至今还有逾越、戒律和住棚三大节日,以纪念这一时期的事件。
在1967年至1982年以色列占领西奈期间,为了追寻希伯来人跋涉居住的踪影,以色列考古工作者几乎踏遍了西奈的每个角落,勘探出1300处文化遗址,并对其中的130余处进行了挖掘。他们虽然没能找到足以与历史传说相吻合的佐证,却发现了大量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以及科普特、阿拉伯—伊斯兰时期的文物,并将它们运往以色列。
埃及西奈文物的回归,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当埃以签署和平条约时,埃及就提出了文物问题。1979年,埃及从三个方面着手工作,一是组织专家对西奈东部文物遗址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估;二是派遣工作组到欧洲收集西奈出土文物的照片和研究报告,编撰出14册综合资料;三是通过外交途径同以方进行交涉。1980年,埃以正式开始了归还西奈文物的协商,但在利库德集团当政期间,谈判毫无进展。以色列是1954年保护文化遗产海牙公约的签字国。该公约规定,占领国必须保护被占领土的文物,不得将文物运出境外。1987年,埃及据此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大会递交备忘录,强烈要求国际社会敦促以方归还西奈文物。这时,以色列才开始认真考虑这一问题,并同意埃及首次派团去以考察西奈文物。工党上台后,一些以色列机构仍以2/3的西奈文物没有完成研究为由拒绝交出。拉宾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拨款100万美元,指派4所大学的10名专家加紧研究,并决定将已登记造册的西奈文物尽早还给埃及。
在过去两年中,以色列分3批归还给埃及约5000件西奈文物。去年12月29日,由最高文物委员会书记努尔丁博士率领的埃及代表团,在以色列接收了第四批也是最后一批数千件西奈文物,以及9000份相关的资料和图表,总计800箱。这些文物的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000年至14世纪。以色列专家还写出20部研究著作,答应出版后作为学术成果赠予埃方。在归还最后一批西奈文物前,以色列有关部门从中精选出500件,在首都特拉维夫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展览,主题是“为了和平,告别西奈”。
(本报开罗1月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