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奉献余热十五载——记张成玉和他的家庭文化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0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光彩一页

  奉献余热十五载
——记张成玉和他的家庭文化室
这里,没有富丽堂皇的门面,没有豪华的装修,仅有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和一块不大而又书写得不太规范的牌子。然而,她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全村的男女老少来这里读书、看报、打扑克、下棋、看电视、听音乐……这就是河南睢县孙聚寨乡司洼村张成玉老人的家和他苦心经营15载的家庭文化室。
张成玉今年75岁高龄。1980年,他从睢县平岗镇政府离休回到家乡司洼村。司洼村地处偏僻,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张成玉发现,冬春农闲时常有人蹲在墙根晒太阳;一些年轻人无事可做而参与赌博、打架和迷信活动;旧的生育观念盛行,越穷越生。乡亲们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作物发展不上去,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一种神圣的使命感,驱使这位当了多年乡党委副书记的老干部陷入沉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长期的文化、信息闭塞,农民还没有真正迈开致富的步子。如何帮他们致富,帮他们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商品经济意识?靠自己仅有的知识和收入去资助乡亲们显然是不够的,若办个文化室,多搞些报纸杂志和科技书籍,让他们来学习,再加上自己的辅导,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当这个想法得到老伴的大力支持时,他高兴得彻夜难眠,决心倾尽余热,点燃乡亲们学文化的热情。从那时起,他便一门心思扑在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室上:5间住房专门腾出两间粉刷一新,买来木料做了3个桌子和十几条长凳;拿出自己的离休费订报纸,买各种书籍,到县、乡机关开会办事也忘不了游说搜集。看望老朋友,唯一接受的礼物就是各类书报。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理解老人的心思,哪次回来都忘不了给父亲带些杂志、书报类的礼物。
15年的日积月累,张成玉老人的文化室已初具规模。在这里,老年人看的有《老人春秋》、《中国老年报》;中年人看的有《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商丘日报》、《睢州报》;年轻人看的有《公安月刊》、《法制世界》、《河南科技报》;抱孩子的大嫂看的有《妇女生活》、《家庭保健》、《家庭致富百事通》;孩子们看的有《故事会》、《十万个为什么》……数百种书报杂志,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内容十分丰富。去年,为进一步活跃村里的文化生活,他又购买了电视机、录音机、扑克、跳棋等……
文化室开办以来,司洼村人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如今,科学种田的人多了,侃天赌博的人少了;学技术知识的人多了,搞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和睦的家庭多了,吵嘴打架的少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户多了,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户少了;发家致富的人多了,好吃懒做的人少了。
年逾古稀的张成玉老人,义务为村民们服务了15年,但没向群众收取过分文。河南睢县 张体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