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马恩华,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2
第1版(要闻)
专栏:

  马恩华,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
本报记者杨振武陈国琦
编者按: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怎样办企业、怎样做人、怎样当好企业领导?从马恩华的创业足迹中,可以找到响亮的回答。
马恩华出任保定一棉厂厂长时,该厂停转1/3,工资发不出,上千名工人交了请调报告。在马恩华率领下,全厂职工经过十年拚搏,共创利税3.77亿元,连续7年稳居全国同行业十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过人的经营头脑,严格的管理制度,大胆的改革措施,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无私奉献,是他严以律己、团结广大职工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人格力量,靠的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马恩华又病倒了。
这一次,尽管各方面守口如瓶,职工们还是探听到了厂长病情严重的消息。
在保定一棉,9000多名职工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说:“马厂长是为我们这个厂子累垮的!”
今年8月,河北省派员到保定一棉考察领导班子,103张票中,有102张为马恩华打了“优秀”。考察组的同志大为惊讶:一个干了十多年的厂长这么得人心,定有缘故!
9月24日,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省长叶连松到医院探视马恩华,听了这位厂长的事迹介绍,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说:“马恩华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要在全省大力宣传!”
“国家把这个担子交给我,我就要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国家创出个一流企业来”
马恩华受命于企业危难之际。
1984年10月,当47岁的马恩华出任保定一棉厂长时,这个国有大型纺织企业已是风雨飘摇:全厂11万纱锭、1500台布机中,有1/3停转,质量低劣的棉布堆满仓库,工资发不出,职工情绪低落,上千名职工交了请调报告……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国有企业改革作为“重头戏”,拉开了大幕。马恩华带领保定一棉职工,投身改革大潮,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难忘10年风雨路。近10年,是马恩华呕心沥血的10年,也是他人生闪光的10年。他以自己的全部身心,与全体职工一起,再造了一个国有大企业的辉煌——
10年共创利税3.77亿元。1994年,企业实现利润3628万元,名列全国同行业榜首。主要经济指标连续7年稳居全国同行业十强。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相当于1984年的10倍,等于每年为国家增加一个厂。
1992年,保定一棉“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成立了明星实业公司。1200多名企业富余人员大步汇入“三产”的洪流。大厂轻装上阵,服务部门自负盈亏,实现了企业非生产经营性资产向生产经营性资产的转化。 党政工全部进入“国家队”。国家二级企业、全国纺织工业管理优秀企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优秀政工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100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凝聚着马恩华的心血和汗水。
有道是“十年磨一剑”。身为保定一棉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的马恩华,经过10年拚搏,实现了上任之初的诺言:“国家把企业交给我,我就要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出个一流企业来!”
“国家的企业要为国家分忧,企业家的精明要用在市场竞争中,不能用在算计国家上”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困难重重。特别是纺织行业,市场竞争激烈,要使保定一棉这只搁浅的大船重新扬帆起航,谈何容易!
马恩华不服这口气。全厂职工大会上,刚上任的马恩华高门大嗓:“现在我们大家是在同一条船上,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冲出激流险滩。在市场竞争中,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可能有谁来帮我们,企业要发展,大家要过好日子,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
“保棉有救了!”人们从这位新任厂长身上,看到了企业振兴的希望之光。
马恩华果然不负众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带领保定一棉抓住一个个机遇,成功地推进了企业的腾飞。
1988年,原棉紧张出现苗头,马恩华以企业家的预见性,提前做出“集中资金抓原料”的决策。仅此一项,保定一棉就降低成本3000多万元。
1990年初春,全国中档棉布销售正火,马恩华却果断地决策上支数高的棉厚织物。下半年市场变化,高厚支织物紧俏,保定一棉的产品成了“抢手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厂长,就是要瞄准市场作文章。”马恩华深信市场信息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为了决策准确,他着手建立了联接东北、华北、华南、西北和外贸五大市场的信息网络。
提起马恩华,纺织同行们都佩服他“精”,他对市场脉搏把得准,经营上确实“精”得出奇。可厂里不少人说他“傻”,这是因为在国家这头上,他往往也“傻”到了家。
1989年,原棉价格暴涨,厂里成本一下子增加了4800多万元。当时正赶上企业与市里签订承包责任状,市政府准备给保定一棉下3200万元的利税指标。几位厂领导建议马恩华向市里说明困难,把指标往下压压。马恩华语重心长地说:“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应该为国家多做贡献,有困难我们要自己克服。”他把市里的利税指标接下来,内部深入挖潜,消化涨价因素。这一年,保定一棉实现利税5172万元。
与保定一棉本无关系的装饰布厂,也是一家国有企业,由于企业产品无销路,700多名职工背着2400多万元的债务,步履维艰。市政府决定由保定一棉兼并装饰布厂。
这消息犹如热油锅里撒下一把盐,保定一棉上下“劈劈啪啪”,反响强烈。许多人要马恩华“坚决顶住”,马恩华心潮也难以平静:兼并这样一个企业,预示着今后5年,保定一棉每年要拿500多万元去还债。钱都是大家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职工们有情绪可以理解。但他考虑更多的是大局。领导班子会上,他力排众议:“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为国分忧是我们的应尽职责。这次兼并虽然会影响我们企业的一些利益,但有利于稳定,有利于国家,帐应该这样算。”
1989年8月,兼并顺利实施,装饰布厂成为保定一棉的第三布厂。马恩华选派得力干部,抓管理,上质量,改品种,使这里“旧貌变新颜”,如今已有40%的产品销往海外。
作为国有大企业的厂长,马恩华是执行国家政策的楷模。非正常渠道的棉花价格可以优惠,有人问马恩华:“每吨便宜100元,要不要?”他毫不含糊,坚决顶了回去。他说:“搞企业不能不琢磨赚钱,但我们的精明要用在市场竞争中,不是去钻国家空子,更不能变着法子算计国家。”据统计,马恩华当厂长这些年,保定一棉共为国家多交利税820多万元。
“我是为国家经营企业,不是为马家当厂长。我要在万人面前说得起话,不能让人戳脊梁骨”
马恩华出任厂长之始,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一是不利用职权谋私,二是不贪图享受,三是不为亲戚朋友开方便之门。晚上,他把妻子和儿女叫在一起,严肃地说:“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厂长、办好企业,希望全家理解我、支持我。”
儿子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马恩华让他参了军。3年后复员,他坚决不赞成儿子进保定一棉,让他服从组织分配。女儿是马恩华的“掌上明珠”,大学毕业后想留在爸爸身边工作,他又是一百个不同意,并耐心给女儿做工作:“你要理解爸爸。我这个当厂长的要在万名职工面前说得起话,不能让人戳脊梁骨呀!”
1989年4月,马恩华的父亲患癌症病危住院。恰恰这时,日本客商来电报催他前去洽谈技改事宜。他左右为难:去,父亲病成这个样子;不去,耽误工厂技改。站在父亲病床前,他心中阵阵内疚,告别的话难以启口。
父亲深明大义,催促儿子动身:“厂子的事大。你就去吧!”
马恩华与老父挥泪告别。几天后,老人病情急剧恶化,昏迷中不停地呼唤:“恩华、恩华……”清醒后,又掰着指头计算儿子的归期。
夜半,当马恩华东瀛归来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时,老人已无力说话,只流下两行盼儿的老泪。老人咽气后,为了不惊动厂里人,早上7时,灵车就开往了火葬场。
没有花圈,没有鼓乐,也没有多少人送行。人们很难想象,这就是一个万人大厂的厂长父亲的葬礼。当马恩华抱起父亲遗像,向劳累了一辈子的慈父送别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放声大哭起来:“爸爸呀,请你最后一次原谅儿子的不孝吧!儿子是一厂之长,不能为你大操大办,只能委屈你老人家这样简简单单地上路了。为了厂子的发展,你就原谅你这不孝的儿子吧!”消息传开,全厂职工无不为之动容。
人们常常无奈社会上的送礼风,可在保定一棉,谁都知道马恩华不收礼,更不敢给他送礼。一次,马恩华的一位熟人受人之托,带了些酒、咖啡等来到马恩华家。马恩华一看就来气:“怎么带来的,给我怎么带回去。”“你这不是驳我面子吗?”来人死活不肯带走。马恩华急眼了:“要是不带走,我就给你摔出去!”这位熟人感到下不了台,也火了:“用不着你摔,看我的!”“砰、砰、砰!”一阵乱摔,瓶碎汤流,然后拂袖而去。至今,在马恩华家的墙上,还留着三块当时碰撞的痕迹。
前几年纺织行业形势好时,倒卖棉纱、棉布一夜即可暴富。马恩华当厂长,自然会有人打他的主意。一位远房亲戚怀揣数千元找到他家,开门见山:“只要每月供应我10吨棉纱,好处还在后头。”马恩华二话没说,就把这位亲戚“轰”出了门。马恩华的内弟在老家办纺织厂,早就与保棉一厂有业务关系,为了“避嫌”,马恩华下令停止了对内弟的棉纱供应。老伴责怪他:“你当这么个‘官’可好,把亲戚朋友都得罪遍了。”马恩华说:“我这是为国家经营企业,不是为马家当厂长。要是连亲戚朋友都管不住,那还不乱了套?”
拥有5亿元资产的保定一棉,家业不可谓不大。可在马恩华的身上,丝毫看不到“大老板”的派头。一辆老掉牙的自行车修了又骑,15元一件的旧衬衣补了又穿。每次出差,他的行装里总少不了两样东西:保定酱菜、方便面。
1992年春节前,马恩华带队到广州、深圳访问用户。这样的活动属于业务交往,历来是实报实销,大家满以为这回可以“潇洒”一下了。虽然马恩华又带了保定酱菜,但人们以为他是要送朋友,没介意。谁知到了繁华的南国,一切都是老样子,既没时间逛街,也没有娱乐活动。只要没约请客户,几个人不是吃“大排档”,就是在旅馆里泡方便面加酱菜。马恩华说:“家业再大也是国家的,我们没有权力奢侈。”
“图享受就别当干部,要索取就不是共产党员。”这是马恩华常讲的一句话。起初,人们觉得不过是一时的豪言壮语,但11年过去了,这豪言壮语变成了一件件、一桩桩具体的事实。人们从日积月累的大量事实中看到了厂长金子般的心。
“职工的心,企业的根。只有厂长的心贴近职工,职工的心才能贴近国家;只有办事公道,才能赢得民心”
由于过去“欠帐”太多,住房问题一直是保定一棉最敏感的问题。马恩华上任后,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盖起36栋宿舍楼,矛盾初步缓解。
当厂里盖起第30栋楼房时,基建部门打算为厂领导专门盖一栋楼。图纸都画好了,到马恩华那里,卡住了。厂领导联席会上,他动情地说:“职工的心,企业的根。工人们是通过我们来看共产党的,我们不能凉了他们的心。”他建议在分房条例中明文规定:干部和工人一样排队分房,劳模加分,干部不加分。
马恩华曾3次让房。他住在老伴工作的化纤厂宿舍,距厂区2.5公里。直到1990年,才搬进单位一套两间半的单元房。邻居都是普通工人。
一天晚上,一名女工因为没分到新房,拉着丈夫找到马恩华家,“腹稿”都打好了,准备“闹”一场。马恩华把他们迎进屋,关切地问:“有事吗?”“马厂长,你看我家的住房……”女工的话刚说了一半,就被眼前的情景噎了回去:马恩华祖孙三代两间屋,生病的父亲躺在一间屋里,小女儿正趴在厨房的小凳子上写作业。这就是厂长的家呀!这位女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悄悄拽拽丈夫衣角:“走吧,厂长住的比咱还窄。”
在分房中,有6户将旧房换成新房,违反了分房条例,群众反映强烈。马恩华问清情况后,坚决不搞“下不为例”,6户统统搬回原来住处,并对有关责任者做了处理。全厂大会上,马恩华义正辞严:“谁要搞邪门歪道,就叫他吃不了兜着走!”决定一宣布,全场爆发出雷鸣般掌声。从这掌声中,马恩华看到了民心。他感慨地说:“民心不可侮!领导办事公道,才能赢得民心。”
马恩华当厂长后,仍像以前一样骑自行车上下班,风雨无阻。厂办的同志要给他派车,他始终不同意。
1988年冬天,正在技改“叫劲”的时候,技术科长尹秀时骑车摔伤了。马恩华关照办公室每天派车接送。一天早上,尹秀时透过车窗,突然发现了正在骑车赶路的厂长。寒风中的马恩华,脸冻得通红,哈气在头上结成了冰。尹秀时顿时眼眶子一热,泪水淌了下来。
马恩华对自己很苛刻,却时刻关心着职工的冷暖。他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只有厂长的心贴近工人,工人的心才能贴近国家。”
职工反映食堂饭菜质量不好,他就下食堂和炊事员一起研究解决办法。他常在职工食堂排队买饭,注意察看饭菜改进的情况。
下车间,他看到挡车工的工作鞋底薄、帮紧,就建议劳保部门要购买海绵底、宽松些的鞋。他说:“挡车工每天在织机前巡回40多公里,鞋一定要穿舒适。”
厂里女工多,不少人到结婚年龄还没找到对象,他和厂工会的同志一起研究,设立“红娘奖”,帮助大龄女工解决婚姻问题。
马恩华当厂长10余年,办了说不清的好事、实事,解决了职工生活中的许多难题。他以一颗炽热的心赢得了工人们的信赖。10年来,全厂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2.8万条,发明创造2264项,创可算经济效益4300多万元。每当马恩华接到这一封封热情洋溢的建议书时,就像捧着一颗颗滚烫的心。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工人多好呀!有了工人这样的热情,这样的支持,还愁企业搞不上去?”
1992年3月,在保棉一厂的职工代表大会上,保定市总工会对马恩华进行民意测验。在359张无记名投票中,有358张票填写了优秀。唯一的弃权票,那就是马恩华自己。他说:“一个厂长够不够格,职工说了最准。”    “人活着就要有价值。厂里需要做的事太多了,我还没有完成任务
  啊……”
马恩华出身贫寒,童年时打过柴,挖过野菜,是苦水里泡大的。解放后他从小学读到大学,学费都是国家包的。报效国家,是马恩华成长的思想基础。
马恩华从青岛纺织工学院毕业进保定一棉,一干就是32年。他当过技术员、车间主任,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这个企业,担任厂长后,更像一部开足马力的纺机,日夜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为此,他放弃了两次“高升”的机会。
1991年底,河北省委组织部经过考察,把54岁的马恩华列为省纺织总公司总经理人选。许多人为他高兴,但他舍不得正在“爬坡”的企业,给省领导写信,请求留在保定一棉。组织上尊重了他的意见。
1993年,马恩华被任命为保定市纺织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他不愿离开企业,先后4次上书,坚决辞去了市里的职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马恩华带领保棉人一步一层楼、大步跨上新台阶的时候,病魔也悄悄向他袭来。时时作祟的胃病,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993年3月,他不得不入院治疗。
马恩华的胃被切去了4/5。医生再三叮嘱:“这病就怕劳累,至少要调养半年才能上班。”半年时间,在马恩华的眼里,实在是太长了。如今市场瞬息万变,半年就可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啊!他牵挂着企业,手术后3个月就上班了。
今年3月17日,高烧39度的马恩华坚持在厂职代会上做工作报告。在一个半小时的讲话中,他用手撑住剧疼的胃部,不时擦一把脸上的虚汗,话却铿锵有力:“同志们,我们要深化改革,同心协力,艰苦奋斗,让保棉更上一层楼!”话音刚落,他就倒下了,被送往医院抢救。
马恩华作了第二次手术。作为新当选的全国劳模,他没能参加北京的群英会。“五一”节晚上,马恩华躺在病床上,让陪床的同志把奖章从橱子里拿出来。他把金光闪闪的奖章捧在手里,深情地说:“人活着就要有价值。厂里现在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国家把企业交给我,我还没有完成任务啊……”
心底无私天地宽。从马恩华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格,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的胸怀,以及它所蕴涵的巨大精神力量。(附图片)
马恩华与职工代表一起商讨企业发展大计。 孔全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