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科技兴国应重视战略决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2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科技兴国应重视战略决策
何祚庥
科技兴国是我们的国策。为提高科技兴国的成效,应该重视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的战略决策。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某些不甚成功甚而是失败的经验。在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中,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及时就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做出决策并部署。新中国成功的决策中有两个范例,一个是关于发展原子弹的决策,另一个是发展导弹的决策。毛泽东和周恩来做出上述决策是在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五年,亦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年和第六年,而那时是百废待兴的时期。
做出发展原子弹的决策的困难,不在于它是否有用,或是否能实现,而在于以新中国科学基础的薄弱,中国有无能力,包括人、财、物,通过自力更生成功制造原子弹。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坚信人民群众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坚信中国科技人员有巨大潜力的战略家。一九五八年,毛泽东甚至预言:“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果然在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到了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又爆炸了一颗氢弹。人们会问,为什么由原子弹到氢弹,其它国家要四年或者八年,而中国仅花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在一九六○年秋,核工业部的刘杰、钱三强等领导人已经预想了下一步,并做出部署了。
导弹的决策却属于另一种情况,亦即是所谓超前式的决策。因为一九五五年,在全世界还没有一颗洲际导弹,而且也不知道在军事上是否确实有效。理论上,导弹有远比飞机更快的马赫数(即声速的倍数),导弹将能击落来犯的空防飞机,而且对方的空防飞机将难以拦截导弹,但这只是理论!以中国的力量在技术上能否实现,就更是疑问。那时由美国冲破许多阻力回归祖国的钱学森教授却力排众议,钱学森除了从理论上论证了导弹有远比空防飞机优越的性能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他指出“在中国搞导弹将比搞空防飞机更容易实现”,飞机的困难在于材料,材料问题的解决,有赖长期的经验的积累,而导弹材料是一次性的。导弹的难点在于制导,而中国人的脑子并不笨。毛泽东、周恩来采纳了钱学森的这些远见卓识,于是一个重大决策就此决定了。这一决定至少使中国导弹的发展提前了十年。
中国决策发展核武器、发展核导弹的后果,不仅冲破了当时的超级大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而且迫使联合国不得不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
核武器和核导弹的决策,当然是为了巩固受到威胁的中国的国防,现在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需要讨论的是,我国是否也应该有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涉及全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决策?贯彻执行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有类似于核武器、核导弹的足以影响到经济建设全局的战略决策。
最近中央一位领导同志提出,在世纪之交的发展规划中,应当看到一些重大工程和战略举措的端倪。要求进一步对关系中华民族下世纪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加强研究、周密安排、择机实施。我觉得这是值得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思考、精心研究的重大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