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劳动争议未息工党左右为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3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劳动争议未息工党左右为难
本报记者李学江
澳大利亚15年来一场最严重的劳动争议,由于工业关系委员会的干预,19日终于出现了可望解决的转机。持续4天的港口停运已宣布中止,海港工人正在陆续返回码头上班。
这场纠纷肇始于澳最大的矿业公司CRA下属的科马尔克铝矾土和高岭土公司。该公司抛开工会,直接同630名职工逐个签署劳动合同:根据生产需要,实行更为灵活的工时,给予更高的报酬——其年薪要高于工会工人7000—20000澳元。为此,该公司的70多名工会工人于10月13日举行了抗议性罢工。后来罢工工人封锁了公司的咽喉韦帕港。于是,该公司对这些工人提出民事诉讼。
科马尔克公司的这一举动激起了澳工会联合会的愤怒,成为引发全面冲突的导火索。11月14日,工会威胁要“采取这个国家前所未见的大规模行动”,与CRA一较高低。
封港给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截至18日晚,三天封港已给国家造成了一亿多澳元的损失。107艘国内外轮船或抛锚港外,或无法装卸,使530万吨货物不能起运。更为严重的是,如澳船主协会主席潘恩所说,它损毁了澳大利亚工商业的国际信誉。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关系委员会不得不出面干涉,行使强制性仲裁权力。
那么双方争执不下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呢?澳工会联合会的要求可归纳为两点:同工同酬,不得歧视工会工人;坚持工会在关于工人薪金和劳动条件谈判中的集体代表权,即薪金通过工会集体谈判,集体增长,亦称集体合同制。而CRA公司则坚持公司有权直接同工人本人商定薪金,个别签订劳动合同,可称为个人合同制。
据报道,CRA公司从1992年起就已开始在所属公司中推行个人合同制。到目前为止,在该公司的16000工人中,已有11000多人签署了个人合同。据说这样的改革提高了公司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工人和股东皆大欢喜。
问题是,这种做法明显剥夺了工会的传统权力。据说在过去的100年中,澳的雇工制度基本上是建立在这种集体合同制的基础之上的,目前集体合同制仍涵盖着澳80%的劳动力市场。
工会从CRA的做法中看到了致命的威胁,如果任由这种做法扩散和传播开去,工会便有解体的危险。工会联合会的执行秘书长凯尔蒂说:“我们不能被打败。对我们来说,被打败意味着工会运动失去心脏,失去灵魂,失去目的。”有人担心,个人合同制一旦取得普遍性,没有工会的保护,谁又能保证企业主不会压低工人的工资呢?
在这场争端中,工党政府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工业关系改革,提高澳的生产率和竞争力是它近年来的主张;另一方面,工会运动又是工党的权力基础,疏离它,明年初的大选便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种状况使工党很难强有力地介入争端,有所作为。因此,迄今为止,工党政府一面拒绝工会修改工业关系法的要求,一面又呼吁CRA尽快解决同工同酬问题。
可以预料,争端双方早晚会作出妥协,但问题本身仍将长期存在。
(本报堪培拉11月20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