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曾几何时,水果只是年节的象征、馈赠亲友的珍品。而如今一年四季店头、街旁各色水果琳琅满目。今年首都国庆市场水果品种多达百余种,水果已成为寻常百姓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飘香的辉煌——对我国水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描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7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曾几何时,水果只是年节的象征、馈赠亲友的珍品。而如今一年四季店头、街旁各色水果琳琅满目。今年首都国庆市场水果品种多达百余种,水果已成为寻常百姓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飘香的辉煌
——对我国水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描述
毛寒松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各地区的气候、土壤和地形差异很大,山区、丘陵面积广,为水果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世界上现有40多科果树中,我国有37科、300种、1万多个品种。我国也是世界上栽培果树的重要原生地之一,世界上广泛栽培的桃、杏、中国苹果、中国梨、中国李、甜橙、宽皮桔、荔枝、龙眼、枇杷、杨梅等都原产于我国。
农业经营机制的变革,科技水平的提高及推广,为我国水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和其它产业一样,水果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体制等多种因素约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70年代末林果业的发展被放在重要的地位,农民获得了自留地、自留山的自主经营权,实现了自负盈亏,调动了广大果农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1984年的水果产量年平均增长率比1952年—1978年高出80%。
1984年开始的流通领域的改革,对水果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由参与经营变为建设和管理市场,全国各类市场相继建成,仅各大中城市的果品公司就建成了100多个大型批发市场,全国果品大市场已经形成。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大大加快了流通,使市场的信息作用、资源配置作用渐渐发挥出来,促进了水果业的健康发展和效益的提高,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求。
在水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建国以来农林部门与科研院校在科研技术推广上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新技术的采用扩大了水果的适种范围、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了水果业的效益。
在品种上,几十年来不断对传统品种进行改良,提高管理水平。初步建立了国家级和跨省区的水果种苗繁育场,推行先进的栽培方法,开始了无病毒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这些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引进优质品种实现了苹果由乔化大冠稀植向矮化小冠密植的转化,由原来每亩种植不足20株提高到44—111株,结果年限也由7—8年甚至更长,缩短为4年结果、5年丰产。山东昌乐县4年生红富士亩产达4400公斤,滕州市5年生的玫瑰红亩产达4700公斤,而且品质和耐贮藏性都大为提高。有2500余年历史的砀山酥梨是一种传统优良水果,但解放前产量极低,亩产仅100多公斤,从5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人工梨花授粉和优质丰产技术等综合措施,使平均亩产达到2500公斤,甚至出现单株年产梨2000多公斤的“梨王”,质量、等级不断提高,近年来还获得了国际金奖。时鲜水果特别是热带水果的贮运一直是水果业进一步发展和出口创汇的瓶颈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保鲜、贮藏技术和设备落后,造成产品积压、腐烂,经济损失严重。1987年以来农业部组织国内外专家,协作攻关,保鲜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打破了原来南方在夏季(5月—10月)必须用飞机和冷藏机保车运输热带水果的惯例,每公斤保鲜处理只花几分钱,就可用汽车或普通棚车长途运输,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水果业作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重要内容,1994年创产值近400亿元,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5%左右。水果业以及相关产业为国家创造的财政收入难以统计,仅水果的特产税1994年就达11.4亿元。
我国水果业的成就不仅在于其满足了人们丰富的物质需求,更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大发展
由于种植业特别是粮、棉、油比较效益低,农业大省常为保证粮、棉、油供应与提高农民收入之间的矛盾所困扰,而水果业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途径。平均耕地少、山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特点,而水果用地60%以上为山地、丘陵、滩涂,对土质要求低,受耕地的限制少,而单位面积的收益却大大高于粮、棉等。据有关部门测算,水果每亩的收益分别为粮、棉的5倍以上和两倍以上。农业大省山东、河北等都把发展水果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奔小康的大事来抓,形成了粮棉油与水果共同发展的局面。
水果业也成为中、西部地区缩小与沿海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位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自然条件差,各方面都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但从“七五”以来全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果生产,1994年的水果产量和面积分别为1985年的6.6倍和5.5倍,已成为全国水果大省之一。1994年水果产值达26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1.5%,仅苹果一项的收入就占全省农民纯收入的12%左右。
60年代,水果业曾为偿还前苏联的债务做出过贡献,而今水果的出口换得大量外汇,支援了其它行业的发展。1994年我国水果出口达392021吨,创汇1.6亿美元。广东、广西、福建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对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水果出口;山东、河北发展向日本、朝鲜的出口,获得了可观的外汇收入;新疆利用边贸便利出口发展迅速。1987年水果出口仅4100吨,到1994年达60000吨,仅库尔勒梨年出口创汇就达630万美元,哈密瓜、葡萄、杏脯和巴旦姆等更是畅销日本、新加坡、香港等。
  我国水果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水果的生产、贮藏和流通环节都很不适应
从生产方面看,普遍存在苗种管理混乱、结果年限长、上市时间集中以及品质和耐贮藏性差,科技推广率低,相当部分水果仍处于靠经验生产的状态等问题。
从流通方面看,加工、贮运能力不足、档次低,保鲜技术落后,包装粗劣,进而是水果的商品性差,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弱,创汇率低。
从消费方面看,人均占有量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广大农村的水果消费量还很低,有着巨大的潜力。预计到2000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水果业将成为满足人民需求的重要部分,将发展成为一个产量超过6000万吨,产值达600亿元,税利在100亿元以上的产业,人均水果的占有量将接近50公斤。我们有理由相信,水果业将迈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