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书局校对赵明的工作惯性 为报纸挑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5
第6版(文化)
专栏:

  书局校对赵明的工作惯性 为报纸挑错
本报记者祝华新
在中华书局采访,有人介绍说,校对科的一级校对赵明对你很熟悉。见了面才发现这是一个乐呵呵的小伙子,自称别无爱好,闲来喜爱读报。当年在天山深处当通讯兵时读的是《解放军报》,1981年复员回来就开始读《人民日报》。平时单位有报纸,星期天在家为买一张《人民日报》常常要上街到处寻寻觅觅。读报久了,对本报哪些记者写过哪些文章便烂熟于心。出于职业习惯,报纸上再细小的差错也逃不出他的眼睛。
“注《资治通鉴》的那个元朝人是胡三省,君子一日三省吾身嘛,你在前不久一篇探访录中错成胡省三了。”初次见面,36岁的赵明说起话来单刀直入。“还有一位记者的文章引用成语有误,说是衣披天下,应为衣被天下,衣读第四声、与被同为使动词,是给天下穿衣盖被的意思。”干了这么久校对却依然有着一双清澈明亮的双眸,赵明诚恳地说:“记者比较忙,不像我们整天埋在古籍堆里搞校对,你们对有些古文、古名不太熟悉也是在所难免。作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编校质量堪称一流,在规范国语方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相形之下,有些报纸文字之粗糙简直不堪卒读,我也不爱看。但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我总希望你们每次提起笔来遣词造句能更准确些。”
曾以4卷《太平天国史》与同事同摘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社“校对奖”的赵明,一脸无奈地说:“我平时读书看报,总是下意识地盯着文字有无差错,甚至标点符号用没用‘半身’,明知这样会影响阅读快感,就是改不了校对的这一职业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