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工业领先奖的背后——记北京第一机床厂应用CIMS增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6
第1版(要闻)
专栏:

  工业领先奖的背后
——记北京第一机床厂应用CIMS增效益
本报记者陈祖甲
CIMS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英文缩写。通俗地讲,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和自动化技术,将制造企业中的经营、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的信息集合起来运作,使企业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能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北京第一机床厂是我国机床行业的大型骨干、全国最大的铣床制造企业,是50年代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这里的门面虽然显得有些简陋,然而,其内涵却是先进的。高技术在这里唱戏,使这家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市场应变能力和效益大增。今年11月13日,他们的CIMS应用工程获得了国际权威性学术机构、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颁发的1995年度“工业领先奖”。
投标失利的教训
北京第一机床厂现有5000多名职工,是全国机床行业的排头兵,每年生产40—60个品种、3000多台机床,占领国内铣床市场的50%。从“六五”计划起,他们狠抓了技术改造,添置了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
然而,市场形势天天在变,外国产品源源涌入。在开放的市场经济面前,一机床穷于应付。负责CIMS应用的总工程师给记者讲了个故事:
80年代后期,我国铁路事业发展迅速。对于每小时行进80—100公里的机车来说,要求铁轨道岔,尤其是转弯处的道岔交接部位有高精度的曲面,才能平稳行驶。铁道部门招标购买4台五坐标铣床。一笔好生意!日、德、法等国的厂商纷纷前来投标。北京第一机床厂当仁不让,毅然加入投标行列。结果揭晓了:一家日本企业夺了魁。因为北京一机床厂产品交货期要22个月,日本厂商只用17个月。交货期迟,一机床厂失利。
竞争应变力从哪里来?
问题的症结在经营管理机制。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对记者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下达生产指标,上级拨来资金和原材料,我们只要管好生产,达到要求,上交国库就完成任务了。谁用这些产品,不用我们管。
他指着身后的两大册加起来足有《辞海》缩印本那么厚的精装的《工作规程》说,我们这里的管理制度很严格,从经营、设计、工艺、供料、制造到销售都有规章制度,各部门按规定组织实施,但信息传递都为手工操作。这样,领导管理层次多,信息采集慢,决策不够科学;部门分工细,相互不沟通,造成互相扯皮;设计都用手工绘图,周期长,工艺规范要等到设计完成后才制订,一个环节出差错,就要推倒重来;调整能力极低,一年一大本计划,想要改变难上难。从企业整体来看,运作不灵活,不能优化产品结构,效率低,交货期长,缺乏市场应变力、竞争力。
经过几次考察、几次分析,一机床领导班子达到一个共识:CIMS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技术,是提高市场应变力和竞争力的现实手段。
国家863计划CIMS专家组长、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澄对记者说,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企业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搞自动化孤岛,要把孤岛组织起来,使企业整体得到改造。
1990年,国家863计划CIMS专家组向一机床厂伸出协作之手。设在南京的东南大学受委托先后派出不同学科的45名教师和10多名研究生,帮助一机床厂应用CIMS。东南大学的师生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有的置自己病后康复于度外,有的亲人生病也顾不上照顾。他们帮助开发一系列应用软件,为厂方进行技术培训。企业和高校联姻,“打通一条线”,北京第一机床厂从低谷中走出来了。
用户要求就是命令
1993年,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给CIMS画了一张“新型制造企业轮图”。这是一张多层次的圆形图,用户是其核心,企业的各个环节分布在各个层次,都围绕着用户转。北京第一机床厂正是这样应用CIMS组织生产的。厂领导告诉全体职工:“我们的工资是用户发的”,“用户的要求就是命令”。
一机床厂改变了经营管理,从产品设计、工艺规划、财务计划统计、物料储备等数据都通过网络存入数据库。厂领导在办公室里打开计算机,能够及时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市场的变化。设计部门丢弃了绘画板,按用户的要求画出立体模型,然后一个一个部件设计。工艺部门不用等到全部图纸到齐再规划加工工序,采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产品制造交叉并行作业形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一组数据证实了效益的增长:产品设计周期比以前减少1/2;工艺规划周期缩短了1/3—1/2;制造周期减少10%—20%;生产计划编制提高数十倍;降低成本、减少资金10%;库存比以前下降10%。
时间到了1993年第三季度,机床市场突然出现旺销。一机床厂及时发现苗头,通过CIMS把物资库存、配套件来源及用户需求信息弄清楚,马上改变计划,增产了389台新机床。产品诞生之日,也就是其走出厂门之时。机床销售一空,原备的零部件几乎荡然无存,最多的一种才留下3件。一次快速反应决策,为厂里增加了4000万元销售收入。
1994年二季度以后,全国机床市场秋风瑟瑟。20多亿美元的外国机床涌进我国市场,机床行业的亏损企业达到40%。在疲软的态势面前,一机床厂泰然自若,半年内改变计划十多次。这在以前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年年底,他们瞄准了生产汽车零件的卧式加工中心,边设计,边生产。短短10个月,10台加工中心从开发、设计到制造全部完成,投放市场。1994年,他们仍然获得3.5亿元产值,上交利税近亿元。
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知名度提高了。澳大利亚、印度、德国、日本、白俄罗斯等国的厂商纷纷来访,订单源源不断。今年9月,北京举办了第四届国际机床展览会。德国一家厂商在一机床厂展台上看到新的加工中心,颇感兴趣。他们寻求这种设备,同有的企业谈判了近一年仍未成功,如今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德国人到一机床厂转了一趟,看后十分满意,马上签订合作生产协议。难怪外国企业界人士感叹:“没有想到中国企业的水平那么高。”
从美国捧回工业领先奖
今年7月31日,北京第一机床厂里来了4位美国专家。他们是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本届主席博克霍德率领的“工业领先奖”评委代表。SME在今年4月接到多国企业报送的材料。工作人员把材料中的国名、厂名及图片全部抹掉,送评委审查。经过初评,评出提名获奖的企业。秘书报告这几家获提名的厂名。他们听到其中有中国北京第一机床厂,大为惊讶。“工业领先奖”评了15年了,还没有美国以外的企业得过奖。
评委都是以往获“工业领先奖”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可见是同行、内行。这次来考察的是7位评委中的4名代表。他们按一般程序到厂里听报告、实地察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室,一机床厂提供了一个铸就的方箱毛坯。1993年获“工业领先奖”的达纳公司的詹姆斯先生当即勾画了一张草图,要求制作。
草图看来不复杂,但工序要求很完备。草图要求在方箱一面的中心钻个孔,外围铣出环形槽,周围再均匀分布5个螺纹孔。箱体的另一面要铣一个通槽。一机床厂的工程师接过草图,立即上计算机操作,瞬息间,一张三维立体模型图显现在屏幕上。与此同时,工艺部门接到信息,立即规划先后加工的程序,准备该用的刀具,通过网络送到柔性自动加工车间。
前后不过两个多小时,当4位专家考察完别的环节,走进制造车间时,一个加工完毕的零件已摆在他们的面前。詹姆斯异常兴奋,站在零件边上让人拍照。这个零件就这样被命名为“詹姆斯”,至今还放在厂里作纪念。
1995年11月13日,北京第一机床厂建厂以来又一个重大的纪念日,以总工程师为首的代表团,在美国芝加哥捧回了闪光的水晶奖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