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说说邱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9
第4版(要闻)
专栏:

  说说邱县
本报记者段存章
说起河北邱县,一没名山水,二没名古迹,全县19万多人居住在南临河南、东靠山东的“老沙窝”地带。邱县曾以上访告状多闻名。
1992年这里的县城还是“灯不明,路不平,水不通,半条街,楼一层(平房多),饼干像砖,砖像饼干(产品质差)”。不久前我去邱县采访,听说30多家县办企业个个无亏损、县财政的日子也较宽裕,便想探个究竟。路上,司机霍永民递给我一本《邱县招商指南》,封面是县标“飞马”,封底是相距十多个大城市的里程线路图,给人一种大开放的感觉。
近三年,邱县城镇建设像娃娃长,一月一变样,坐起来,爬起来,站起来,走起来,很快就跑起来了。城市占地面积由1.4平方公里扩大到3.8平方公里,昔日半条街增加到6条大街道,宽畅的新城路、小康路、环城路“二十年不落后”。工业新区高高的厂房拔地而起,商业新区冒出大商店、大商棚。街头路灯明亮,自来水也不常停了。小巷、电线杆整齐干净,看不到乱涂乱画乱贴广告的现象,文明走进了年轻的邱县。
“信访门前朋友多。”这是我在邱县看到的新景观。那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我走进县委、县政府信访办公室,简陋的平房墙上挂满了奖旗、感谢匾。这天,他们没有收到1件告状信件,有6人来上访,反映的问题当下都解决了。信访办副主任史桂敏说,从1979年到1983年全县结案300多件,如今好多“上访户”变成了致富户,同时也成了我们的朋友。信访办主任郭洪山领我去马头镇看望“老上访”、71岁的胡丙全。老人笑容满面地站在木材经销场门前接待我们。他说:我上上下下跑了十来年,平了一起冤案,打赢了一起宅基地官司,心痛快了,回家做起木材生意,又是十年,我盖起二层小楼,挣下几十万。他看着郭洪山对我说,你问他,没抽过我一盒烟,没喝过我一瓶酒,没端过我一次碗,我只给县、乡领导送过两块匾。
早晨散步,我走进县委机关小院,50年代的砖瓦平房依旧,大门口一座水泥墙壁上书写着斗大的8个红字:“兴我邱县,富我人民”。这是1992年8月县委书记史增海上任时专为机关干部立的座右铭。同时来上任的县长杨仲信与史增海共同主持制定了《邱县经济振兴大纲》,他俩向全县人民表态说:“我们都姓‘邱’,看见老百姓穷,脸上发烧呀!”
史增海与杨仲信精诚团结,为全县创造了安定团结的环境,创造了好人能人受重用的环境,创造了干事人吃香的环境,创造了外商愿来投资的环境。全县31家县办工业企业连续几年无经营性亏损。年利税由62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利税超百万的企业已达9家。1994年实现财政收入1712万元,比1992年增长39.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500元增加到1994年的1020元。
邱县带“固”字的村名很多,农民企盼固沙致富,安居乐业。县委、县政府发出号召:“种树固沙”。邱城镇孟街村退伍军人冯书敏承包沙荒地150亩,经过8年开垦,建成了绿树掩映、果粮飘香的园田。从1988年收益以来,已累计产粮18万公斤,棉9万公斤,果21万公斤,菜9万公斤。他家还新建一座设备先进的冷库,冬储苹果15万公斤。马头镇波流固村老支书靳新荣打着手势向我讲起新时期的干群关系。他说:“我们伸手向群众要,关系紧张;我们伸手给群众,扶持他们种果树、养鸡,让他们多挣几毛也说你好。”村上有养万只鸡的大户,存款一二十万。还有收入少的户。他们正在帮助逐户制定“致富图”。村口粉白墙上,老支书编写的大幅标语:“调整产业结构,请来科技财神,踩着两圆奔小康!”老支书笑说:“我们是苹果加鸡蛋,户户变成富蛋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