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革新浪潮涌动——越南访问记(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9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革新浪潮涌动
——越南访问记(下)
人民日报代表团
10月中旬的北京,已是穿毛背心的季节了,可一踏上邻邦越南的土地,热浪却迫使我们换上了衬衫。当然,使我们感触更深的,还是越南涌动着“革新开放”、致力发展经济的热潮。
奋进中的“白腾”
海防,是代表团访问的第一站,是越南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海防从1991年起,年经济增长率由原来的负数变为24%。在介绍中,白腾造船厂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
海防白腾造船厂是60年代由中国援助建成的,1964年就开始建造千吨轮船了。该厂现有技术人员200人,技术工人600人,能造万吨轮。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白腾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浪。为了寻找出路,它首先将3000职工裁减为1000人,接着,千方百计揽活儿,大船揽不着,五六百吨的小船也造;没造的修也干,价钱尽可能优惠。厂方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的利润只有外国的20%,低到不能再低了。当然,白腾的困难是暂时的,他们还是拥有优势:地理位置好,三面环水,一面靠公路;厂区占地30公顷,有一半空闲着。为解决资金短缺,他们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打算搞联合经营。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派人来白腾考察。
我们在厂区江边看到,烈日之下,几艘正在修造的轮船上,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伴着电焊光的闪烁,一派忙碌的景象。
闪光的“金星”
河内市的金星轮胎厂在越南颇有名气。厂负责人范家水介绍说,他们不仅忘不了这个厂是中国帮助建设的,而且更记得,1961年周总理参观访问过他们厂。在这个工厂里,60年代的机器设备还在使用,不过许多都经改造过了。原先一台机器一次压一条自行车胎,经改造,一层变三层,功效提高三倍。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货买三家”。有一车间,从外向里,并排耸立着三台成型机,机身上分别铸有“桂林”、“三明”、“上海”的字样。为什么要货买三家呢?厂技术部主任解释说,他们一行到中国考察了一番,到底哪家的好,一时难定,于是就选了三家,各买一台。经过使用,发现有的压重型汽车轮胎好,有的压轻型汽车轮胎不错,心里有了数,再引进就不盲目了。越南技术人员这种务实的作风给我们以深刻印象。
建厂初期,该厂年产自行车内外胎28万条,如今年产400万条,汽车轮胎等部件10万套,产值、利润年年递增,工人月平均工资100美元。
漂洋过海的“升龙”
河内升龙服装公司的总经理黎文洪,是我们访越期间见过的企业家中最富活力的一位。别看他领导的是一家只有2000余人的服装公司,可他们的产品90%以上出口到欧洲、日本、韩国等地,是一家典型的外向型企业。
“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现代化。”黎总经理介绍说,1989年他们就全部换上了进口新设备;精减人员,把不合格的员工换下去;妥善安置,余下的加强技术培训;聘请外国专家作技术指导,严格管理,使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眼睛瞄准海外,不断开拓新市场,连中国的广西也有他们的分店,与美国每年有10万美元的交易额……
公司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合作社,如今已是下辖5家服装厂和一个交易中心的国营大中型企业,1995年销售额达500万美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