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泥腿子托起小城镇——山东省临邑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09
第1版(要闻)
专栏:

  泥腿子托起小城镇
——山东省临邑县见闻
驱车离开山东省城济南,沿104国道北行约半小时,便驶入临邑县境内。30公里长的大路两侧,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城乡一体的风景画:一幢幢马赛克贴墙的楼群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繁华的商业街道向村庄绵延伸展;一个个工业、商贸、生活服务小区牌坊耸立……
这只是临邑县开发小城镇的一个侧面。据城建部门介绍,全县小城镇面积已由两年前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30多平方公里。8万“泥腿子”就近走进小城镇务工经商,年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过上了小康生活。
人们固然为这沧桑巨变感叹不已,而更令人惊讶的则是小城90%投资竟然来自农民。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消化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荡平城乡分割的“沟坎”,经济欠发达的临邑县渐渐冒出一个奇特现象:长期定居城郊的或从农村转移城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外的农民普遍高出10倍左右,多数已成为万元户,甚至十万元、百万元户。在县城兴隆商业街东侧,有一座叫“万宝禄”的3层小楼。小楼的主人王万禄,10年前,走出乡村到县城当“货郎”,用一辆独轮小车“推”出了这座造价20万元的漂亮商业楼。
这条长1公里、建有200多幢楼房的商业街,为清一色的农民所拥有。一批农民在这里聚集,刺激出一个大市场:农副产品年经营额超过1亿元。
县决策者从中得出一条深刻启示:建设小城镇需要农民。作为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才、技术、信息中心的小城镇,既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力的疏散点,农民走向市场经济的制高点;又是实现小康的切入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结合点。对此,县委、县政府坚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消化,分路有序流动”的原则,先后制订一系列政策规定,激发农民就近进城务工经商。进城农民得到营业证,一证在手,即可开张营业。
对农民进入小城镇先开“绿灯”,再清“路障”。县里明文规定:放开经营主体,放开经营范围,放开经营方式;不限规模,不限速度,不限比例;不准乱收费,不准乱罚款,不准乱赎买。这些政策规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当地和外地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大批客商携家带口,涌入敞开的“城门”,全县呈现出县城在长大长高、小城镇在降生发育的喜人景象。
    边“引凤”边“筑巢”实行滚动开发
边“引凤”边“筑巢”,这是县决策者引导农民建设小城镇的一个高招。其具体做法是,千方百计地鼓励农民将挣来的钱用于建房和买房。有心人在县城数了数,共有大小楼1500余幢,其中农民建造和购买的就有1000余幢,占66%左右。据粗略统计,从1992年初到1994年10月,全县农民在城镇建设中投入的资金超过2亿元,相当于全县4年的财政收入。
引导农民建城,首要的是帮助农民破除“羁绊”,消除疑虑,吃下“定心丸”。县里改革土地产权制度,陆续推出了促进土地向市场流动的整套措施。将土地使用权推向市场,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陈规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制度。县城先后对占地近百亩的“临邑商城”、“十里长街”以及4个主要小城镇修建的8条商业街、5个大专业批发市场、300多幢商业楼,全部通过承包、租赁、拍卖、招标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以一定的价格、年限、用途出让给使用者。另外,农民在城镇建造和购买楼房都享有使用权、转让权、租赁权、继承权,这样为农民长期居城提供了理想空间,为政府部门缓解了建城资金困难,为国有土地进入市场流动增值创造了条件。去年5月,刚建成的县城古式一条街楼房拍卖的消息一传出,众农民便蜂拥而至,竞价购买。仅两天,100多幢楼房全部卖出,一次收回拍卖金510万元。
与此同时,县里还打破区域界限,改革行政设置机构,促进联合开发。去年,报上级批准,将靠近油区的原太平、张寨乡合并为临盘镇,原夏口、双丰乡合并为临南镇。两个新建镇借助油田开发的机遇和优势,对外实行跨镇、跨县、跨区、跨省、跨国经济联合,先后新上工业项目150多个,各自建成了工业、商贸、生活服务小区。1993年两镇分别实现工业产值8.9亿元和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超过千元,临盘镇一跃成为德州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第一镇,临南镇也成为全区小城镇建设的样板。
    建设一处城镇活跃一方市场
鼓励农民建城的目的在于兴城;兴城的关键在于兴市,进而做到建设一处城镇,活跃一方市场,辐射一片乡村,繁荣一乡经济。
纵论兴市兴城举措,分管城建的县委常委、副县长李传武谈到一些独特见解:在规划布局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富规划,穷开发”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与培育市场体系结合,与发展落实乡村长远规划结合,与调整农村产业产品结构结合。接着李传武又简要讲起具体操作过程:在靠近国道、省道的5个乡镇建商贸型小城镇;在毗邻县城的4个乡镇建服务型小城镇;在盛产粮、棉、菜、果的5个基地乡镇建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从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城镇为龙头、以一般集镇为纽带的城镇群体。所谓“富规划”,就是着眼未来,立足长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水、电、路、林配套,一张蓝图画到底;所谓“穷开发”,则是以原有县城、城镇设施改造或扩大外延为基础,量力而行,分步开发,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
德平镇原是古县城。1955年这里撤县后,“中心”失去,顿显萧条。怎样才能恢复昔日的繁荣?全镇上下唱起了“借市兴城、借城兴财”这台大戏。6条纵横大街打通,千门程控电话接通,连接天津、白沟的班车开通,3000平方米的封闭式服装市场建成。四面八方的农民看到这里的市场前景格外广阔,2000个门店拔地而起,400多户外地农民朝这里迁徙。尤其是那联结海外的刺绣龙头企业,6000人的从业人员,40个分厂遍布附近县市和乡镇,年创利税达200万元,年创汇120万美元。古城又现辉煌,再放异彩。
更令人欣喜的是,小城镇成了“农民变市民”的载体,促进了农民精神面貌、思想方式、生活格调的转变,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契机。现在,500多名农民承包的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引入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挽救了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